沿着“天路”振翅腾飞

2021年06月22日09:52  来源:青海日报
 

“筑路忠魂”雕塑和“天路纪念塔”。青海日报记者 张洪旭 公保安加 摄

  6月20日,连续多天的阴雨终于停歇。我们走进了将军楼公园,这里的前身是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现在,人们将它改为免费开放的公园,以纪念穆生忠将军和筑路大军。

  那是一段壮怀激烈的岁月——上世纪50年代,一千余名由军人和农民工组成的筑路大军,在慕生忠将军的带领下,靠着钢钎、铁锤、十字镐凿出一条通往西藏的公路,结束了西藏长期不通公路的历史,被人们誉为“天路”。

  说到“天路”,便不得不提起1953年。那年春天,西藏闹粮荒,西北军成立了运输总队,穆生忠将军临危受命,担任了运粮队的政委,从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征集了1000多名民工和27000多峰骆驼,开始了运输的工作。在这趟历经7个多月的运输中,有30名驼工和多半骆驼相继倒下,穆生忠将军十分惋惜,下定决心说,“一定要修一条能跑汽车的公路。”

  1954年5月,筑路大军以格尔木为起点修筑公路。半年多后的12月,由格尔木伸向拉萨的1200多公里被他们打通,穆生忠将军成为第一位开着汽车进入拉萨的人。

  跟随将军楼公园讲解员解晓晓的脚步向前走去,“筑路忠魂”雕塑映入眼帘,这是穆生忠将军和筑路大军跋山涉水、劈山筑路的场景。雕塑里,穆生忠将军手指前方,神情坚毅,似乎正在指挥大军向前冲锋,而筑路人手里的“武器”就是十字镐、铁锹等工具。

  “筑路忠魂”雕塑后方,是为了纪念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而修建的“天路纪念塔”。解晓晓介绍,平滑的一侧代表青藏公路,有砧木的一侧是青藏铁路,塔高39.36米,寓意着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历程之和为3936公里。纪念塔顶部有一块红色建筑,形似祥云,又像一双冲出云霄的翅膀,寓意着格尔木这座因路而生、因路而兴的城市经济的腾飞。

  经一代代筑路人恪守奋斗,今天的青藏公路已成为通往西藏路况最好、最为安全的“天路”。

  “路二代”郭长青曾经因不理解父亲的工作而悔恨不已,“我的父亲对待工作极其认真,甚至有些苛刻。他所养护的路段哪一处有坑槽,哪一处有沉陷都记在心里。直到去世前,他还在病床上挂念着公路。记得他常给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当一名养路工,让他人行走得舒服些’。”郭长青说,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己慢慢爱上了这份职业,作为第二代公路养护职工,他的理想就是把公路维护好、保养好,让广大的司乘人员走在路上舒心、放心,让畅、安、舒、美成为畅行青海,美在交通的一张名片。

  一位将军,一段历史,一座腾飞的新城。就像耸立在将军楼公园“天路纪念塔”的美好寓意,如今,格尔木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旱码头”,全国各地运往西藏的货物,有八成在格尔木完成集散。

  来到格尔木南郊综合物流园区,眼前是一辆辆排着长龙的“半挂车”,它们正在忙碌地装卸货物。不一会儿,它们就“背”着一个个集装箱和一辆辆大型工程机械,一溜烟向门口的公路驶去。

  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年来,除了新鲜蔬果等饮食品,这些大型车辆运输的更多的是钢筋、水泥、汽车配件、日用小商品等各种各样的货物,这些货物从全国各地集散到格尔木后,再由物流园区发往西藏,24小时后抵达拉萨。

  记者在物流园区了解到,园区由六个大小不同的物流区块组成,是整个青藏公路沿线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每天有一万辆左右的车辆从这里满载驶出,其中70%是开往西藏的。

  青藏公路打通了西藏的生命线,同时,为格尔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青藏公路的修建不仅诞生了格尔木,也繁荣了这座戈壁城市。

  如今,格尔木市正在打造国际陆港和中尼物流新通道——依托青藏公路,货物到达拉萨后,继续前行到西藏的吉隆口岸,出口到尼泊尔,过去通过海运50多天才能到达尼泊尔的货物,现在只要10多天就可以到达,大大降低了成本。

  今天,依托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天路”和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格尔木已然成为连接西亚、中亚以及南亚的交通枢纽和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这座瀚海戈壁中曾经荒凉的城市正在振翅腾飞。

(责编:杨启红、刘沛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