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改革赋能青海高原特色高质量发展

周蜀秦

2021年06月21日10:09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编者按:为更好地推动“十四五”时期青海高质量发展,更有力地推进“四种经济形态”“五个示范省”建设,青海省委党校城市与区域治理智库工作室围绕数字经济和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展开调查研究,现形成系列研究报告和资政专报,以咨参考。

对于新时代的青海而言,数字化改革和数字化发展,不仅是青海“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战略,更是实现三个“新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同频共振,深刻认识青海加快数字化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对于青海而言,在新发展阶段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焦点。

1.加快数字化改革与发展,是青海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需要。国内许多地区已经较早布局数字化改革与发展,积极抢抓数字技术变革机遇,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青海也必须牢牢把握时代主动权与时代同频共振,加速推进数字化改革与发展,为大美青海插上数字化的智慧引擎。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加速孕育形成,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超过19万亿元,占GDP比重达18.8%。青海加快数字化改革与发展,既有利于青海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保障自身经济体系安全稳定运行,又有利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青海的清洁能源产业将迎来指数级的增长,同时随着一带一路的扎实推进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积极推进,西部地区将成为清洁能源时代的欧亚枢纽。青海加速布局与能源互联网相关的一系列数字化新基建,有助于自身在国家双循环、碳中和等重大战略部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加快数字化改革与发展,是青海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治理的需要,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治理理念、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加快数字化发展,不仅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且在政府治理理念、治理结构、运行机制、行为模式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带来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数字化改革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工具应用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它是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对省域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的过程;是从整体上推动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能力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根本上实现省域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发生基础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改变。

3.加快数字化改革与发展,是青海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极大拓展人们的生活半径,打破地域阻隔和时空限制,在便利城乡居民生活、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促进脱贫攻坚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以“大数据+网格化”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和数字治理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公共服务的期待和需求,必须加快数字化发展,缩小数字鸿沟,有效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强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公共服务产品创新与供给方式创新,创造性探索“一件事”“一张图”“一张网”等公共服务集成协同场景,着力破解普遍性的公共服务痛点难点。特别是在涉及民生服务事项领域,要积极主动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改进服务模式,打破部门间地区间信息壁垒的“蜂窝煤”效应,让大数据多跑路,让老百姓少跑腿,推动涉企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和“不见面”审批,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

二、后发先至,加速布局数字化新基建,打造云上高原数字青海

要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部地区重大新基建项目、“双碳计划”等国家战略部署与重大项目落地的政策机遇,加速推进青海全域数字化改革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全球高原数字变革高地,建设云上高原数字青海,以数字化提高全社会治理效能,有效扩大数据新生产要素供给,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营造高效协同的数字化社会新生态。

1.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与“跨省通办”“并联”。一是实现省内“一网通办”。加速构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提升省内政务数据一体化共建共享能力,搭建政务服务大数据共享仓库和数据中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综合应用实现功能全上线、省市(州)县全贯通。加快电子证照归集,在省内建立综合自助服务终端城市切换方式,实行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推动省内各地各部门各系统核心业务和重大任务流程再造,初步建立数字化改革平台技术支撑、业务应用管理、数据共享开放、网络安全保护等制度规范体系。二是实现“跨省通办”。围绕东西部对口支援、协作帮扶等工作,以党政机关、企业和群众普遍需求为导向,分批次、分类别梳理“跨省通办”事项清单,规范相关事项的办理要素和标准,建设“跨省通办”帮办代办服务体系,融合线上线下“一站式”项目代办申请、审批指南获取及审批进度查询等服务。加强青海政务服务大厅“跨省通办”保障体系建设,设立援青综合服务通办窗口,对涉及跨省、跨区域办理事项,提供受理咨询、协调联系、代收材料、代发证照等服务功能,加快实现“当地受理、异地审批、当地发证”。

2.“一网统管”:城市运行与生态治理“并重”。对于青海而言,一是要将“一网统管”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集成改革”相结合。加强对现有的12345、网格化、综合执法指挥、雪亮工程等数据系统的集成整合,研发“一网统管”综合指挥调度系统,优化信息汇总、数据分析、预警监测、指挥调度、监督考核等功能,以数字化改革为技术支撑,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集成改革”流程再造,重建组织体系、调整机构职能,推动审批服务、综合执法等基层治理工作相结合,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创新构建模式,实现信息集成、综合研判、一体指挥、高效协同。二是将“一网统管”建设与生态监测治理相结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感知、污染源数字化档案、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协同、生态环境治理应用服务、碳排放检测应用服务等模块;运用环境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控、排污许可、河湖库保护、农畜地土壤改良等大数据分析,构建“天地一体化”、流域统筹的生态环境数字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率先形成全国领先的环境污染与环境风险监管执法平台,实现污染源、有毒有害气体、环境质量自动监控数据集成分析、预测预警预报、联动监管执法。

3.数字经济:“企业上云”与未来工厂“并行”。在工业领域,要紧扣清洁能源、有色金属等六大支柱产业,以构建“产业大脑”为支撑,以数据供应链为纽带,以“未来工厂”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应用,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数字经济运行系统。在服务业领域,通过“企业上云”“信息上链”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支撑能力,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推动数字赋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服务贸易,加快建设青海网上展会系统,壮大省内各类跨境电商平台。在农业领域,加快建立标准化农业产业链数据采集体系,搭建基于区块链的青海高原农业底层数据平台,支持农产品数据上链、企业信息上链、建设项目信息上链、监管信息上链、银行及政府监管部门间与其他参与方之间的数据共享,形成农产品溯源质控、品牌运营与农业监管、供应链金融服务、扶贫或乡村振兴资金监管、保险、政府平台融资等整体闭环的高原数字农业生态。

4.数字高原:城市大脑与未来社区“并进”。一是在西宁、海东等主要城市,加速打造以“城市大脑”为支撑,以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导向,把数字应用与城市建设、城市治理、城市生活深度融合。通过一批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的功能实现,为社会空间所有人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多样、均等、便捷的社会服务,为社会治理者提供系统、及时、高效的管理支撑,发挥“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双功能作用,从而让城市变得更安全、更智能、更美好、更有温度。二是在乡镇与乡村区域,着力打造未来社区、数字乡村,通过数字化改革与发展,支撑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跨部门协同,巩固提升网络扶贫成效,加快城乡数字融合。发挥数字化手段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让数字化更好造福人民、造福社会,更好满足群众对高层次、多样化、均等化公共服务需求,建设场景化、人本化、绿色化、智能化的美丽高原。

(作者系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青海省委党校城市与区域治理工作室首席专家。) 

(责编:刘沛然、甘海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