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耀在海南大地的小康之光

栾雨嘉、洪玉杰、郭 靓

2021年06月18日09:20  来源:青海日报
 

海南大地上的绿色“琴键”。 青海日报记者 洪玉杰摄

每一次行走海南大地,都不禁感叹这座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改变。

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海南藏族自治州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清洁能源产业、大数据信息技术产业、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四大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二五”末的124.1亿元提高到“十三五”末的181.6亿元;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任务超额完成,海南的绿色版图不断由“浅绿”向“深绿”渐进;海南州五县“脱贫摘帽”,173个贫困村5.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个个异彩纷呈的工作亮点,一组组极具说服力的数字就像照耀在海南大地的小康之光,透过光芒我们看到,海南离艰难坎坷远了,离幸福生活近了;离荒凉萧瑟远了,离绿意盎然近了;离贫穷落后远了,离全面小康近了。如今,蓄势待发、积累了后劲力量的海南,将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姿态阔步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小康是照耀在海南大地的缕缕暖阳,照亮了追逐高质量发展的一方天地

五月,来到共和县光伏产业园区,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蔚蓝。登上47米高的共和光伏园区瞭望塔,高天流云的影子在绵延天际的光伏板上缓缓移动,构成天地之间的一幅美丽之景。

从2011年园区建设之初,历经十年的发展,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940亿元,入驻光伏及风能企业68家,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864万千瓦,其中,光热5万千瓦、水电548万千瓦、光伏900万千瓦(含储能2万千瓦)、风能411万千瓦;光伏、风电、光热装机容量已突破“千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56%,2020年全州新能源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海南州已然成为全省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的主力战场。园区内形成的以水风光储为支柱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去年,青豫直流工程全线贯通,截至2020年底累计送电达33.5亿千瓦时。

海南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海南州能源局局长张振飞说:“今后,我们将加快玛尔挡、拉西瓦扩机等水电站建设,开工建设羊曲、哇让抽水蓄能、尔多、茨哈峡水电站、黄河上游储能工厂等一批水电项目;新建贵南县木格滩和兴海县河卡滩光伏、风电基地;开工建设塔拉滩、木格滩光伏治沙示范项目;推动青豫直流二期、实证实验实训和储能基地建设;新增清洁能源容量2600万千瓦,发电量约达514亿千瓦时,努力再造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不断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把海南州建设成全省清洁能源生产、输出大州。”

小康是清清黄河泛起的一道道波纹,荡漾出绿水青山大写意的生态美卷

“五一”小长假,清清黄河边吸引了许多游客流连驻足。“没想到黄河水竟然可以这么清澈!在山西那边,壶口瀑布是壮观狂野的,而贵德的黄河是温柔可人的,青海的大美风光,我怎么都拍不够。”一位来自山西的游客如是说。如今,在河岸边,人们明显地感受到,树木多了,风沙小了,河水更清澈了。昔日黄河冲毁的地方出现了人工绿洲,荒秃的山岭、宽广的河床边葱茏叠翠,植被恢复的速度超乎想象。

“近年来,贵德县持续推进黄河干支流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了黄河流域贵德河阴段水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项目,同时还完成了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削减了入黄污染排放总量,因此黄河干支流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推行林长制,黄河两岸的森林资源也得到了有效保护。”贵德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马玉斌说。

留住万顷碧波,守住绿水青山。近年来,海南州注重黄河、青海湖上游源头治理,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不断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去年以来,海南州紧抓水生态保护,落实“河湖长”制,积极探索智慧巡河模式,四级河湖长累计巡河10357人次,实现所有河流、湖泊、水库全覆盖;加大河道采砂监管,做好“清四乱”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工作;开展“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专项行动,积极探索“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依法办理黄河流域公益诉讼案件;加快河湖信息化管理进程,编制完成州管5条河流9个湖泊(水库)“一河(湖)一策”实施方案,完成全州238条河、4个湖泊图上管理范围划定……可以说,如今的海南,从清凌凌的河水里筑起了一条永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小康是脱贫群众脸上藏不住的笑意,憧憬着历经风霜雨雪后的振兴春天

5月8日,走进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城北新区环城北路的廿地乡切扎村易地扶贫搬迁点,一个具有现代化样子的新型小区就呈现在眼前:文化广场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排排新房鳞次栉比,干净整洁的硬化路通到各家各户,村级幼儿园、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

原来,切扎村的1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还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脑山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2018年10月,这101户贫困户搬迁进了位于县城内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上了新房。在公共配套方面,配建了村级活动中心、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广场、路灯、停车场等;每间房屋内部则配建了市政给水、排水、电地暖、水厕等。

走进村民尕毛吉家中,她一边哼着歌曲,一边正在赶制一批藏服。“现在住房安全有了保障,冬天还能用上地暖,搬到县城后,看病、上学都非常方便。现在除了政策性收入,我还积极参加县扶贫局举办的技能培训班,现在靠着这门手艺,每年能有上万元的收入呢!”她的眉眼间流露出脱贫之后的温柔笑意。

为了进一步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切扎村依托当地土地、劳务、旅游资源优势,建立扶贫产业孵化基地,发展多元化扶贫产业,让村民们既能安居乐业,又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为了让海南州各族群众迈向小康之路的步履更加稳健,海南州坚持开展“补针点睛”专项行动,持续落实“十大后续巩固行动”。同时,继续深入开展以贫困筛查、返贫预警为主的动态监测工作,加强与行业部门间的互联共享,全面构建农牧区贫困统计监测体系,建立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的精准扶贫管理机制。建立返贫监测点,及时将返贫及新增贫困对象纳入系统管理,降低脱贫群众返贫率,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及时巩固脱贫成效。

(责编:陈晶、刘沛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