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民族大家庭和谐幸福新生活

尹耀增

2021年06月03日09:10  来源:青海日报
 

其乐融融。

村医入户为群众检查身体。

帮忙剪羊毛。

开心聊天。青海日报记者 尹耀增 摄

牧民新村一角。

  同宝山下,流水潺潺。牛羊在水草丰美的草场吃得膘肥体壮,当地牧民称之为幸福滩。

  以前,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牧民经常赶着牛羊,跋山涉水来到这里放牧。如今,这里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湖乡同宝村和达玉五谷村的牧民新村,是藏族、蒙古族和汉族群众一起生活的地方,是他们共同幸福舒适的家。

  从游牧到定居

  住房条件更舒适

  “同宝村面积大,户数多,居住分散,以前就是过着游牧的生活,牛羊到哪里,人就带着帐篷跟到哪里,生产生活非常不方便。搬到新村后,牧民的生活整个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宝村党支部书记豆后保指着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说。

  幸福滩牧民新村距西海镇18公里、县城27公里,占地15.6公顷,修建新房150套,由省、州、县政府提供补助加上群众自筹,总投入2100余万元,于2010年建成。

  红瓦白墙,独门独院的同宝新村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之中,平整的硬化路连通了家家户户,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风光互补路灯”,到了晚上也能够照亮回家的路。

  随意走进一户牧民的家中,厨房灶台、节能火炕、给水、排水、太阳能热水器、封闭暖廊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房子虽有了年头,但是牧民们却收拾得干净整洁。

  “房子分为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两种户型,都是独立院子,电、水、路、宽带、厕所等配备齐全,并且配套建起了党员活动室、民族文化活动室、卫生室、综合文化广场等场所,今天的幸福滩已变成了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具有民族特色的牧民新村。”青海湖乡副乡长才让扎西说。

  从帐篷到土坯房,再到今天,设施完备的独立院落,群众的住房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住进新房以来,最让80岁的藏族老人旦巴开心的是厨房通了电,做饭再也不需靠牛粪了。“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旦巴激动地说,“我们现在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高龄补贴,到6月份我就满80岁了,到时候又能多领一部分钱了。”

  从分散到集中

  生产生活更方便

  “书记啊,我准备今天剪羊毛,家里人手不够,能不能找几个年轻人过来帮帮忙啊?”马占林给豆后保打来电话。

  挂断电话后,豆后保叫上杨洛等3个年轻人拿着剪刀向马占林的家里走去。

  今年40多岁的蒙古族汉子马占林家里养了500余只羊,家里只有他们两口子,根本忙不过来,所以常常叫邻居们过来帮忙。

  时近中午,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半。马占林的媳妇端来香喷喷的奶茶和馍馍,大家坐在屋里一边吃一边聊天,其乐融融。

  “这几个年轻人都是我们村里党团服务队的成员。”豆后保介绍。

  2019年,当时还是同宝村监委会主任的豆后保成立了一支党团服务队,目的就是及时向牧户了解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党员团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解决牧民的困难。

  “我们服务队是自发成立的,现在有50多名成员,为有需要的牧民提供无偿帮助。”豆后保说,“成立服务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劳动力不足和生产力低下的牧户,党团服务队成立以来,成员除了利用闲余时间帮助牧民之外,还不定期清理同宝村道路两边的垃圾,使村里环境变美了,提升了同宝村的文明程度。”

  他们跟着马背走、跟着羊群走、跟着帐房走,群众在哪里,他们的服务就跟到哪里,他们的宣传教育也跟到哪里,这支队伍被当地牧民称之为“德敦簇敦”(意为村中事务及村民事务)党团服务队。

  豆后保说:“服务队把每月1日确定为‘德敦簇敦’党团服务日,这天大家同牧民群众坐在一起梳理党务村务家务,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宣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互帮互助。对于能解决的问题,服务队立即解决,解决不了的则向村‘两委’汇报,实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牧民新村的投入使用,使当地群众的就医半径从以往的18公里缩减至1公里,老年群众享受到了文化娱乐生活,方圆10公里内的治安联防体系健全完善;牧民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还连上了网、看上了数字电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幸福滩地区牧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过上了与县城居民一样的生活。

  从陌生到熟络

  邻里关系更融洽

  “他们说啥,我听不懂,我说啥,他们也听不懂,为了看好病,还得专门找一个翻译。”今年60岁的同宝村医务室大夫张生林笑着说。

  36年前,张生林从湟源县来到同宝村当乡村医生,语言不通是他看病的最大障碍。

  “时间长了,慢慢也能听懂了,也会说一些简单的藏语。搬到新村后,是我学习最快的时候,因为大家离得近了,接触也多了,没事的时候,在一起下下棋,聊聊天,日子过得很舒心,感情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张生林说。

  今年3月份的时候,张生林正在医务室值班,村民昂巴拿着一面表示感谢的锦旗送给了张生林。

  昂巴的老伴儿患有肺心病、气管炎等疾病,在张生林的治疗下病情得以好转。“太感谢张大夫了,吃了几次中药后,我老伴儿没有那么难受了!”昂巴紧紧握着张生林的手激动地说。

  索南吉力是得到党团服务队帮助的牧户之一,家里只有她和因病致残的女儿两人。去年夏季转场时节,由于劳动力不足,无力搬迁至夏季牧场,正当索南吉力母女发愁时,党员尕仁青到她家了解情况,随后带领队员帮她家转场。索南吉力说:“很感谢服务队的帮助,为我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在牧民德什姐家的羊圈内,记者看到服务队几名青年队员正在帮她家整理剪好的羊毛。德什姐告诉记者,她家两个孩子在城里上学,家里劳力少,这两天正赶上剪羊毛的忙碌时期,感到力不从心,党团服务队的几个年轻人得知消息后,专门赶来帮忙,着实减轻了她的压力。

  今年46岁的杨毛措是从外村嫁到同宝村的,几年前与丈夫离异后,成了全村唯一的无畜、无草场户,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儿子,生活十分拮据。乡党委和同宝村党团服务队得知此情况后,及时为她提供帮助,大家跑东跑西为她解决住房问题,帮忙找工作。“在政府、党团服务队的帮助下我现在生活得很好,房子有了,还有三份兼职工作,生活和孩子上学有了保障,党团服务队的工作人员还时不时来看望我,自掏腰包买米买面,感谢政府,感谢服务队的帮助。”杨毛措两眼湿润了。

  在幸福滩牧民新村,这样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事情还有很多,正是在这些寻常小事中绽放了鲜艳的民族团结之花,大家正在携手创造属于他们的幸福故事。

(责编:杨玥、刘沛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