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拉面,让11万化隆人换了个活法

石成砚

2021年05月25日09:16  来源:青海日报
 

儿童在院子里玩耍。

化隆拉面走进了北京大学的食堂。董健人 摄

昔日破旧的院子。

阿藏吾具村新建的宽敞明亮的房屋。

群科新区小区一角。除署名外均由青海日报记者 陈俊 摄

  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县城出发,我们驱车行驶在南部的卡力岗山上,穿高山越峡谷,崎岖山路道阻且长,虽然已是小满节气,但田地里的小麦才刚刚露头,路旁零星的迎春花才刚刚开花,大山深处春天的脚步姗姗来迟。

  走进阿什努乡阿藏吾具村,巷道里和主街道人烟稀少,周围清脆地鸟鸣声让整个村庄显得尤为宁静。

  走出大山闯世界

  “全村共128户,大部分人家已经搬迁到交通便捷的地方或省外生活,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外经营拉面店,时间长了已在经营地定居,只剩下一些留恋山村的老人继续在山上留守,现在村里常住人家还不到20户。”给我们引路的阿藏吾具村党支部书记韩毛沙说。

  韩毛沙过去也是个拉面人,先后在浙江省杭州市和宁波市经营“青海拉面”。韩毛沙家中兄弟姐妹9人,均在内地不同城市开办各自的拉面店。在阿藏吾具村,像他家这样举家离乡投身拉面产业的人家超过了60%以上,一碗拉面让全村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小康生活。

  处在大山深处的阿藏吾具村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十年九旱,灾年小麦最多长至10厘米,导致小麦减产,有的家里年年不够吃。

  “山大沟深,从家里带着牲口驮着农家肥和种子、从山这边到沟底再爬到对面山上的地里,需要两个小时,活还没干人已累倒了,而且处在半山腰的耕地坡度均在45度以上,田间的羊肠小道无法通行农机具,完全依赖人工耕种收割,肩背畜驮生产力极其低下,山地湿陷性土壤常常导致在下雨时极易发生滑坡和塌陷。”韩毛沙说。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温饱这一当地群众最简单的愿望成为一种“奢侈”,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阿藏吾具村成为了化隆县,甚至是我省东部深度贫困山区农村的一个典型缩影。

  “青海拉面品牌”唱响大市场

  1989年,以厦门经济特区为起点,化隆拉面店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区,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一批率先走出大山,来到城市打拼的化隆农民,通过“亲帮亲邻帮邻、亲奔亲邻奔邻”方式,开启了化隆拉面产业发展的艰苦创业之路,他们成为了化隆拉面产业发展史上的“面一代”,也为海东后来的18万拉面大军奠定了基础,作出了脱贫奔小康的示范引领效应。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阿藏吾具村被拴在贫瘠土地上的大批劳动力得以解放,政策补贴金成为了村里年轻人走出大山经营化隆拉面的启动资金,我二哥是我家一大家子率先走出大山的‘面一代’。”韩毛沙说。

  上世纪90年代韩毛沙的二哥离开家乡,从饭店跑堂、刷盘子、打杂做起,之后学习拉面手艺和餐馆经营,“出师”后他带领兄弟姐妹先后辗转杭州、上海、宁波等地,20多年来不仅拉面生意顺风顺水,一家人还把印有青海湖、茶卡盐湖的青海风景画挂在拉面店的墙上,向前来就餐的顾客积极介绍、宣传青海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旅游资源,并将带去的牦牛肉干、青海酸奶、牦牛奶贝、青稞酒和青稞饼等青海特产摆放在拉面店里最显眼的位置进行推广销售,受到了青海省外顾客的青睐,后来兄弟姐妹9人各起炉灶,经营起自家的拉面产业。

  有付出就有回报,有辛劳就有收获。如今,韩毛沙一家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因拉面起家,也因拉面致富奔小康。“现在过上好日子的乡亲们都是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更是充满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和感激。”

  “拉面让我们这些‘面一代’彻底换了个活法,以前我们阿藏吾具村的农民靠种地食不果腹,一年到头穿不了一身新衣服,现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家户户拥有宽敞整洁的院子和齐全的家电,家家的日子都富裕了。”韩毛沙说。

  走进韩毛沙家的院子,十多盆花草点缀让家显得富有生机,洗衣机、电视、沙发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打开冰箱门,蔬菜水果塞得满满当当,俨然一幅城市人家的样子。

  今年61岁的村民马二力有些耳背,和他交谈得靠大声“喊”。他说,以前住的是三间土坯房,现在新修了7间砖混房,家具家电样样都有,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孩子们外出开拉面店,在城里也都有房子,因不习惯城市生活而选择留在老家,闲着也是闲着就养了十几只羊,说到这里他指着新修扩建的羊圈说,过一阵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准备养一百只羊。

  在化隆县群科新区兴隆佳苑小区,韩毛沙的弟弟韩由奴四花70万元购置的140平方米的楼房正在装修。从2009年他跟随他哥哥外出经营拉面,一直不断学习拉面技艺,再到三年前在陕西咸阳有了自己的拉面馆,如今年收入最少15万元,和不少化隆拉面人一样,告别大山,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这一改变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奔小康生活 要做大做强拉面品牌

  从邻乡来阿藏吾具村探望亲戚的马永明也是一个“面一代”。以前马永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种地和挖虫草艰难维持生计。“穷则变、变则通”的老话让他萌生了离开家乡开拉面店的想法。

  2015年,在朋友的帮助下,靠自己钻研拉面技巧,马永明成功在西安市经营起两家拉面馆,年收入达20余万元。马永明笑着说:“现在的日子可真是大不同了!这几年下来,我不仅在县城购置了新房,还买了轿车,还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而且把老家的房子全都翻新了,今后我准备继续扩大规模,开设分店,让儿子们接手,继续把我们化隆人自己的品牌打响!”

  如今,化隆县11万拉面大军共开办1.8万家拉面店,遍及全国22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甚至在11个国家经营起拉面店,年营业额约131亿元,每一个化隆农民纯收入的一半来自拉面餐饮行业或拉面相关产业链,拉面产业不仅成为全县支柱产业,更是成为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致富品牌面”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幸福面”,必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小康面”。

(责编:杨启红、刘沛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