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那景青藏线

王宥力

2021年05月11日09:06  来源:青海日报
 

通讯员 冯建强 李金龙 摄

从青藏线回来已是7月有余,在忙忙碌碌中却感觉只恍若一瞬。直到有一日,我收到陆军第952医院张雪干事的一条信息,她说医院救治了一个名叫顿珠的藏族小伙,是个重伤患者,在经历了6次共计34个小时的手术之后,终于为年轻的顿珠保住了双腿……

张干事发给我的信息比较简单,但我却从其中感受到了救治时的惊心动魄,家属的揪心和希望,所有医护人员的不言放弃和医者仁心。

一时记忆被拉长,关于青藏兵站部官兵们的点点滴滴又注到心头。

眼泪

军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钢铁硬汉。但是,当你和他们面对面时,你会感受到另外一个词:铁汉柔情。

我们从西宁出发,常常是面对着他们坚强的外边,却感受着他们心底的那一丝柔软。

何厚金入伍16年,他说自己哭过三次。22岁从贵州入伍来到青海,那是何厚金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早晨6时起床先跑个3公里,初来高原的何厚金极不适应,他吃不下早饭,每天除了训练,最大的幸福就是能睡觉。90多天后,他给妈妈打了入伍后的第一个电话,“喂……”,电话那头,在何厚金看来母亲那足以温暖全世界的声音撩动着他心底最敏感的神经,“妈……”只一个字,便把相隔千里的两颗心紧紧拉到了一起。

“第二次哭就是送战友,这是谁都要经历的。在部队时间越长,越是舍不下战友情。”何厚金说,大家每天一起吃苦、一起训练、一起流汗的感情太深了,“我们彼此信任,如果在战场上,他们都是你敢把后背交出去的人。”何厚金向我们讲述着他的战友,眼睛里闪动着泪花。

说到妻子时,何厚金说不下去了。一旁的刘斌业和王庆不停地拍着何厚金的后背,王庆说:“为人子,我们愧对父母;为人夫,我们愧对妻子;为人父,我们愧对孩子。”一句话,道出了很多老班长的心声。刘斌业说:“孩子总是问妈妈,我有没有爸爸呀?后来长大一点儿了,只要看见穿军装的都叫‘爸爸’。”

……

沿着青藏线一路走来,几乎在每一个兵站、每一个泵站都能听到类似的故事。就像老兵田书源所说:“孩子刚出生我们就走了,再回去的时候已经会走路了,不认识爸爸……”就是这样,这些在青藏线上历练了无数次的老兵,经历了一次次艰难、应对了无数次困苦的老兵,在我们面前如此真实地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

有人已经订了婚宴却不得不因为紧急归队全部取消,有人谈着恋爱却因为长期异地遗憾分手。有些年轻的战士给自己起了一个好听的“外号”——“弹簧”。我们不解地询问缘由,细问之下才知道此“弹簧”非彼“弹簧”,而是“谈黄”。但说归说,笑归笑,大家最终的答案却都不约而同地回归到同一个起点:那就是既然选择了这身军装,就无怨无悔,军人的职责永远是第一位。

荣誉

在走过青藏线沿线的每一个兵站和泵站时,我们都会深切地感受到荣誉感带给一个集体的内生动力。

这一路上,我们认识了二代汽车女兵胡甜,对她来说,最大的荣誉感就是“和男兵一起学车,一起训练,男兵干什么女兵就能干什么……”凭着这股子劲儿,她硬是从一个手刹都拉不动的女孩子变成了能大声告诉班长“我可以,我行”的女汽车兵。

这一路上,我们“认识”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崔新泽,他是全线唯一掌握“带油焊接”技术的牛人。从格尔木出发时我们便一路打听崔班长的故事,可大多数官兵只是闻其事,却鲜见其人。“崔班长太忙了,全线的泵站只要发现情况,那几乎都是崔班长带人上。所以,他似乎从来不属于那个班组,他属于青藏线。”

这一路上,我们认识了低调内敛的工程师姜岩。来到纳赤台机务站的12年里,他有10多年都是睡在机房里,10多年的春节是在机务站过的。他说沿线电缆就容易在晚上出问题,索性把宿舍搬进机房,“守在这里反倒睡得踏实些。”青藏线的气候,即便是到了七、八月,一天见四季的情况也再正常不过了。对于姜岩来说,只要机房的报警器灯亮起,就是天上在下刀子,也必须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这一路上,我们认识了随时随地救人的军医刘德义。在青藏线上,除了随汽车运输部队执行上线任务的军医外,刘德义便成了“流动军医”。线上兵站、泵站的官兵出现不适他得管,来青藏线旅游的游客出现情况他也得管,在青藏线上跑运输的司机来求助他还得管,所以他也是青藏线上的大忙人。唯独顾不上管的就是家里人,他说:“我最害怕接到家人的电话。一边是亏欠,一边是军装,我还是选择了军装。”

这一路上,我们认识了“以做好每一盘菜为最高荣誉”的江孜兵站的官兵们。对于这里的官兵而言,兵站就是一个家,凝聚力要强,自新兵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家的理念就一直在传承。“不吹牛,我们江孜的饭是最好吃的。”老兵韩圣勇的语气中流露出的全是自豪感,“这是我们兵站的荣誉,我们特别团结,必须好好干,不能把我们江孜的招牌给砸了。”

这一路上,我们认识了虽然只有两个人,也要坚守好羊八井兵站的张胜展、陈华伟;认识了“同是汽车兵,我一定要比老爸强”的王一;认识了常年资助贫困学生,用行动组建爱心团队的张雪;认识了从抵触当兵到行业能手的王佳林……

有人说,荣誉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对优秀的军人而言,荣誉甚至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是和平年代的军人,崇尚荣誉也并非是通过血洒疆场来体现,但他们依然因为崇尚荣誉而持有高贵的情怀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并时刻把党、国家和集体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

忠诚

“我的生命因子,只有放在青藏线上才最活跃。”被中央军委授予“青藏高原模范干部”荣誉称号的张鼎全,曾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度严寒中,上百次带领车队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即使患上肺癌后,他仍以透支生命的代价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把39岁的生命永远镌刻进雪山冻土之中。

有一年腊月,原某汽车团204名官兵,出动75台车,执行紧急运输任务。车队行驶至唐古拉山时被暴风雪围困。官兵们用铁锹、脸盆等工具铲雪开道,没有工具就用手扒……经过25个昼夜的生死搏斗,他们硬是用铁锹和双手刨出一条“雪胡同”,冲出了死亡线。在这25个昼夜里,车辆没有冻坏一台,承运物资没有损失一件,但有50多名官兵被冻伤,4人截了趾。

……

忠诚,是这支部队最鲜明的底色。翻开青藏兵站部的创业战斗史,忠诚足迹随处可寻:所属部队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解放战争、边境作战等战役战斗,有44个集体、个人被授予荣誉称号和记一等功,涌现出“青藏高原模范运输连”“高原红旗兵站”等典型,780多名官兵把生命永远留在雪域高原。

青藏兵站部上高原执勤60多年来历经6次重大调整改革,凝聚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革命精神。

初春以来,军队党史学习教育扎实起步、有序展开,从机关到基层连队,官兵们积极参与,一堂堂授课深入透彻、一场场讨论凝聚思想、一次次瞻仰触动灵魂……青藏兵站部某大站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紧紧围绕“深刻领会意蕴承载,准确把握标准要求,突出抓好重点内容”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加强理论学习、做好灌输授课、组织专题宣讲、开展实践活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5个方面工作落实。

官兵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指定学习材料,以及《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重要参考材料。广大官兵深刻认识到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内在要求、向党看齐强固军魂的壮骨补钙、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的赓续传承、奋斗强军开局开新的强力发动,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的政治自觉牢固树立。

学党史,话变迁,绵延千里青藏线处处是课堂。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青藏兵站部还坚持以“组织专题学习、组织专题党课,丰富文化熏陶、用好红色资源、创新学习形式”为主要学习抓手,真正让官兵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集中学习中深学,在各类演讲比赛、故事会等群众性活动中深悟,在组织网上学习交流、成果展评,学习感悟分享中夯实,在瞻仰参观革命遗址遗迹等仪式教育、情景教育中转化,自觉着眼练兵备战把正思想航向标、紧盯单位建设勾画奋进路线图,立足个人成长制定学习进步招,切实在深学深悟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党史学习激励斗志,练兵备战焕发动力。官兵感到,我们党百年历史所培育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更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责编:杨启红、刘沛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