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担当铸警魂 枝叶关情在心间

——记西宁市公安局城北公安分局某大队教导员韩启福

贾 泓

2021年05月01日09:31  来源:青海日报
 

  “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儿, 因为我是一名人民警察!”4月23日,在西宁市公安局城北公安分局某大队采访教导员韩启福的事迹时,韩启福言简意赅地说道。

  韩启福1995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从警26载,他感恩党的关怀和培养,时刻牢记人民警察的职责和使命;他凭着对党和民族事业的一腔热血,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对事业坚守无怨无悔,为人民服务坚定不移;他把心中所有的温情化作无数爱心奉献给人民群众,把全部的心血都浇灌在社会稳定事业的沃土中。

  作为一位撒拉族的少数民族干部,韩启福不善言辞,但每一句朴实的话语中都彰显着他忠诚担当的警魂,时刻透着他对群众的牵挂。他说:“我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无论是守一方安宁,还是帮助他人,都因为我身着警服,因为我希望将善良和美德传递……”

  化粪池里的一双新皮鞋

  “我永远不会忘记,2014年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掉进了化粪池里,还损失了一双新皮鞋。”韩启福半开玩笑地说道。

  那是2014年的夏天,大堡子派出所辖区和城西区西川南路附近经常发生一些单位、企业、小工厂被“搬家”式的盗窃案件,而且现场周围没留下任何痕迹。

  时任大堡子派出所刑警中队长的韩启福在采取传统侦查措施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后,在巴浪收费站的安检视频中发现疑似盗窃作案交通工具的线索。并通过在西宁市车辆管理所和二手车交易市场进行走访摸排,确定作案交通工具是一辆报废车辆,已转手六位车主,最后落地到一位河南籍收废品人员手里,而且得知这名河南籍务工人员在大堡子活动的线索。

  经过在辖区开展地毯式排查,韩启福和他的战友们终于在一巷道内发现可疑车辆。通过分析判断停车周边村民提供的线索,确认犯罪嫌疑人共三人,白天骑三轮摩托车去踩点,确定目标后,晚上驾驶货车进行“搬家”式盗窃。于是,韩启福与所里的精干警力在车辆周边进行守候,用韩启福的话叫“守株待兔”。

  “我清楚地记得,大约晚上11时许,三名嫌疑人出现在车辆附近,但是他们没有立即上车,在附近转了一圈,狡猾的犯罪嫌疑人发现周围情况可疑,立即分三个方向撒腿就跑,我们低估了预判,立刻分路追逃。”对当时的情形,韩启福记忆犹新,“其中,一名嫌疑人逃进附近的一处花卉基地。我带着两名实习生追到一处农田,隐约看到一个人影沿着围墙跑去。我毫不犹豫地向着他逃跑方向追截,不料却掉进了农田中间的一处化粪池内。经过一番挣扎,才从化粪池内爬出来,浑身上下都是恶臭的粪便。”看着随后跑过来的其他战友,他赶紧追问其他嫌疑人有没有抓获?当得知没有收获时,他疲惫地脱下全身上下衣服扔在现场,只穿内裤跑到附近的水龙头下冲洗了很长时间。

  韩启福说:“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参与抓捕的几个战友外,这件事情至今鲜为人知,也难以启齿。我暗暗起誓‘不抓住这几人,死不瞑目。’”

  在过后的一年多时间内,韩启福先后将三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一举破获十余起入室盗窃案件。2020年,他更因在重大案件中表现优异,被青海省公安厅授予个人二等功。

  换一种人生的职业骄傲

  “用情感交流感化吸毒人员,鼓励他们不再复吸,帮助他们换一种人生,不仅是我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骄傲,更让他们背后的家庭拥有了希望。”说这话时,韩启福露出鲜有的骄傲,而坐在一旁的姚某则频频点头。

  2015年,姚某再次因吸毒进入劳教所,家中的老母亲哭着找到时任朝阳街道派出所副所长的韩启福,求他救救自己的孩子,救救他们这个家。

  “我出生在农村,4岁就失去了母亲,深知一个陷入绝境的家庭有多么脆弱。面对这样一位母亲,这样一个家庭,我无法劝服自己置之不理。”韩启福说,“当时姚某有近9年的吸毒史,而且已经第四次进入劳教所,帮助他成功戒毒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必须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他们。”

  无数次推心置腹的交流,用理性和亲情去教育、感化,韩启福努力帮助姚某戒除毒瘾。2016年,姚某在劳教所成功戒除毒瘾回归社会,韩启福又积极地为他联络工作,希望他拥有另一种人生。

  说起自己的转变,姚某依然无法抑制心中的激动:“感谢韩警官的教导,我不仅成功戒除毒瘾,而且还有了可以养家的手艺。”

  姚某成功戒除毒瘾后,韩启福先是介绍他到辖区企业担任保安,后又介绍他学习水暖技术,拥有了可以在社会立足的技能。如今,姚某生活顺遂,90岁的老母亲更是身体康健,经常跟他念叨韩启福的好。姚某说:“逢年过节,我们总想提一些小礼物感谢韩警官,可他啥也不要,只说你们好好生活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了!我也希望韩警官万事如意。”

  最朴实的话语,却格外感人至深。两个不善言辞的七尺男儿,在这最质朴的祝福中相视而笑。

  “李海某、刘永某、王文某……”韩启福还记得这些名字,他们无一例外在韩启福的帮助下成功戒除毒瘾,重新走向社会创业就业,建立起幸福的家庭生活。在这一个个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而精彩的人生,更是一个个重拾幸福的家庭……

  奶奶窗前的一缕红布条

  “1997年,我认识了刘凤云老人,并与她约定生活需要帮助就在窗上挂上一缕红布条,我看到后就会第一时间赶去提供帮助。”24年来,韩启福一直帮助一位困难老人。虽然老人窗前早已不再挂起红布条,但老人与韩启福一家的情谊却一直延续至今。

  “韩子,你来啦!看见你,我就高兴,咋唠也唠不够!”今年88岁的刘凤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她用东北话亲切地称韩启福为“韩子”,称韩启福的两个儿子为“咱孙子”,见到韩启福便会拉着他的手说起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对韩启福一家的感谢,“我这辈子最亲的人就是韩子一家,我做梦都会梦见你们,你们是好人,照顾了我20多年,我永远感谢你们……”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997年的夏天,韩启福被调整到小桥大街派出所工作,他在深入辖区挨家挨户走访的过程中,认识了孤苦伶仃、身体极度虚弱的刘凤云。

  “当我敲响了刘奶奶家的房门后,就听见屋内传出很轻的脚步声,开门的是一个瘦小的老人。”韩启福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那时,她的丈夫、婆婆相继离世,老人借钱为婆婆送葬后,为了早日还清欠款,靠吃野菜度日。虽然,那时老人只有64岁,但身体状况还不如现在,经常晕倒在家里。”

  冬天送炭火药品、嘘寒问暖,夏天送米面油、瓜果蔬菜,只要有空韩启福都会去老人家里看看,缺什么补什么,记在小本本上,下一次他一定会带上。他不仅与老人定下了红布条的“暗号”,还在2000年自掏腰包为老人装了一部家用电话。

  有一次,看望刘凤云时,韩启福得知作为家属的老人,其爱人原单位(青海轧钢厂)给她发的每月100余元的生活费却停发了两年多。他主动找到轧钢厂驻宁办事处的相关领导,究其原因是单位以为刘凤云已去世,所以停发了家属的生活补助费用。经协调,厂里给老人补发近三年的生活费3万余元。

  “干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寒来暑往,韩启福与老人建立起浓浓的鱼水情,并将这份帮助延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他的两个儿子从小就经常在韩启福和妻子陪同下看望、陪伴刘凤云。每逢重要的节日,一家人更是永远不会忘记刘凤云。如今,韩启福的大儿子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他说:“儿子接过了人民警察的‘接力棒’,更要接好助人为乐的‘接力棒’。”

  如今,刘凤云的两个女儿将她送到了城北区一所养老院内,韩启福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看望她。韩启福说:“现在,我不再担心她的生活了,只希望多一些陪伴。”离开时,刘凤云拉着韩启福的手坚持将他送到养老院的大门口,并目送他开车离开。透过后视镜,看着老人瘦小的身影,韩启福说:“她早已成为了我的家人。”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