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门源人的朝阳产业

2021年02月02日09:48  来源:青海日报
 

韩生贵和父亲一起采菇。青海日报记者 丁玉梅 摄

  人逢喜事精神爽。数九寒天,韩生贵每天都要起个大早,往自家菌棚赶,劲头十足。靠这些小蘑菇,韩生贵已经挣了7万多元,15000多支菌棒,还剩两次采菇期。

  韩生贵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旱台乡,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投资公司上班。这几年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韩生贵也成为了创业大军中的一员。

  “我看到村里合作社种植食用菌,觉得很有发展前景。”韩生贵边摘菇边和记者聊,现在很多人选择养生,养生类食物中,香菇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市场需求量比较大。

  村里有不少因生态环保需要,而划定为禁养区内的畜棚,韩生贵花39万元买下了这些闲置的畜棚,做起了绿色环保的食用菌产业。

  太阳升起,菌棚内的温度渐渐升高,韩生贵打起了帘子。从去年4月份开始养菇,虽说还不到一年时间,但有了香菇“搭桥”,韩生贵结识了不少同道中人。

  “来来来韩老哥,菌棒的出菇量跟我们预估的差不多,我已经结完合作社的欠账了。”看见有人进来,韩生贵赶忙招呼。来人是门源县食用菌协会会长韩庭贤,这位老大哥给了他不少帮助。

  韩庭贤随手拿出一个菌棒,看着上面扎堆的香菇,笑眯眯道:“太好了!今年你这里肯定会大丰收。”

  韩生贵决定种植香菇初期,资金短缺,韩庭贤帮他从旱台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赊了15000多支菌棒。出菇后,由旱台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统一收购。第一季产出的香菇,达到了12000多斤,让韩生贵轻松还完了合作社的欠账。

  “我记得1990年的时候,门源县也试种过香菇,但是因为选错品种、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导致这一产业失败。”那时韩庭贤在海北州农科所工作,因此有机会得以接触食用菌,积累了不少种植经验。

  从2018年开始,门源县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首要前提,借助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食用菌等绿色富民产业,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为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门源县将禁养区内的畜棚改造后发展香菇种植产业;青稞秸秆就地转化为菌棒生产原材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参与到香菇生产,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赢。

  目前,形成了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种植基地及初加工基地,食用菌产业显雏形。2018年种植食用菌日光温室有13栋,2019年增加至37栋,2020年达到115栋,是2018年的12倍。目前,从事食用菌种植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及家庭农牧场有14家,并成立了“门源县食用菌产业协会”。

  2019年生产菌棒41.35万棒,2020年生产菌棒219.4万棒;2019年产鲜菇349.66吨(香菇297.16吨、平菇52.5吨);2020年上架的130.85万棒菌棒正处于第二茬出菇期。目前,鲜菇产量达416.84吨(香菇361.84吨、平菇55吨),与西宁、甘肃2家食用菌销售公司达成初步销售合作,门源食用菌产业初具规模。

  “门源农业区面积广,可提供大面积的香菇种植。其次经过与其他11个省份的香菇对比检测后,门源香菇中18种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这‘三高一低’成就了门源香菇独一无二的品质。”说起本地产香菇的优势,门源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米兴林侃侃而谈。

  “南方气候较暖,香菇的生长周期短,但品质不好。门源气候寒冷,低温致使香菇生长速度变慢,但长出来的香菇菌盖肥厚,菌柄粗短,品相非常好。” 旱台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聘请的香菇专家任学刚解释道,门源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充足等气候特征,造就了这里多产出极品花菇。

  目前门源县已投资3751.00万元,用以投资菌棒补助、日光温室维修、畜棚改造等项目。“前几天,县上召开食用菌产业发展座谈会,今后门源要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我也准备再扩种5个温棚。”韩生贵信心十足。

  小蘑菇,正成为门源人的朝阳产业!

 

(责编:杨启红、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