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海两会】

青海:给生态加绿 为小康增色

写在青海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之际

蒋莹

2021年01月30日09:04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回望过去的五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亿元增长到3000多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5511美元增加到7500美元,人均财政支出位居全国前列。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

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在全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五年来,青海永葆滴水穿石的奋斗韧劲,不折不扣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与时俱进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在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坚决把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

坚持不懈打好脱贫攻坚战、牧民吃上生态饭、绿电深入三江源、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从经济发展到民生保障,从高原牧区到城镇乡村,青海始终为“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庄严承诺,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生态保护助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促进生态保护

你看,过去“身在山中人不知”的西宁市湟中区卡阳村摇身变成“网红”4A级旅游景点,放下锄头的贫困户支起锅灶做起“旅游饭”;纯纯的牛奶还是那么香甜,果洛州玛沁县阴柯河村牧民卓玛靠着把牦牛奶制成的雪糕,斩断穷根……

“十三五”以来,青海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总体思路,扎实推进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青海落地生根。2019年底,青海省42个贫困县、162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际减贫53.9万人,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碧水长流,青山常在,蓝天常驻。五年来,青海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保护助力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促进生态保护的“生态脱贫”之路。

青海省大通县边麻沟村打造的“花海”景区全景  刘欢 摄

如今,玉树州唐古拉山镇贫困牧民扎西才仁放下牧鞭骑上骏马,他以生态管护员的身份重新“执掌”草原。“每月巡护两次,每次三四天,有时需要一个多星期。”

2004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保护日益脆弱的三江源生态,扎西才仁所在的唐古拉山镇6个村128户400多名牧民群众告别大草原、翻越昆仑山,搬迁到42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下山16年,草原长势好了,我们还能享受国家生态奖补款和各项优惠政策,每月领取1800元工资,吃穿住行都不愁。”扎西才仁说。

“十三五”以来,青海完成大规模国土绿化2116.4万亩,通过生态资源管护同生态公益性岗位开发紧密结合,累计开发生态管护岗位16万个,在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4.99万人从事林草资源管护,五年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9.6亿元,带动近18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此外,青海在造林、封育、病虫鼠害防治等项目实施时积极鼓励、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生态建设,完成营造林任务70万亩。

生态工程带动了176万人次参与,人均增收4557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万人次,人均增收3365元。青海各地已建立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387个,累计带动4768名贫困社员人均增收2852元,其中村集体成立专业合作社27个,共增收205万元,实现了生态保护、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多赢。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2020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响鼓重锤,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坚决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锁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各族群众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步迈进。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50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42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保护好三江之源是时代赋予青海的使命和重任。

贵德黄河岸边  人民网 甘海琼 摄

“十三五”以来,青海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中华水塔”行动启动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工程成效明显,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五级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体系全面建立,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引大济湟”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3.8平方公里。

青海是北半球气候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015年,青海相继启动建设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9年6月,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启动;同年8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成功举办,形成《西宁共识》;2020年4月,青海省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

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17%,涵盖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源头。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31项体制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确立了9大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初步形成了15个管理体系,积累了建设国家公园的宝贵经验。

半个省全部使用水、光、风等清洁能源供电,可行吗?在青海,这一设想不仅成为现实,更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实现着突破!作为我国清洁能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青海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断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清洁能源的输出大省、产业大省和生态大省。

海南州塔拉滩光伏产业园  人民网 甘海琼 摄

2020年7月,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启动送电,作为世界首条清洁能源输送通道,每年400亿千瓦时清洁电量“电亮”青海经济发展活力,并带动清洁能源产业链发展。

“绿电7日”“绿电9日”“绿电15日”,再到“绿电百日”的突破,绿色发展的脚步在三江之源加速奔跑。

“两年前,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已经用清洁高效的电锅炉代替了燃煤锅炉,全年节省取暖费用近100万元。现在我们学校又用上了‘绿电’。”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副校长才让说。

让“绿电”红利惠及更多百姓和企业,持续推动在三江源头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正式启动清洁供暖示范县建设,积极探索三江源地区清洁供暖新模式,“绿电”给三江源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更大惊喜。

小财政守护大生态 大生态助力大民生

坚冰生春水,寒尽盼春归。“十三五”以来,青海省会西宁市,用小财政守护大生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生态城市、宜居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化为对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北山美丽园  人民网 杨玥 摄

团结公园的沉香塔、北川河湿地公园的大型雕塑群、鲁青公园的骑行绿道、宁湖湿地公园的候鸟科普展板……历时30多年的南北山绿化改变了西宁的生态大环境,点缀在城市各处的绿地湿地则是西宁生态改善提质增效的“点睛之笔”。

生态似水,发展如舟。人居大环境改善,生活小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养老便利、看病不难;民生工程、处处暖心……

“十三五”期间,青海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累计投入民政事业经费285.27亿元,不断解锁全省各族群众美好生活幸福密码。

五年来,青海累计完成地级、县级、重点乡镇“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114个,并实施西宁市等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环境问题整治项目7个,有力保障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黄南州黄乃亥饮水工程  人民网 蒋莹 摄

五年来,青海省投入财政资金6.64亿元用于购买养老服务,受益老年人超过150万人次,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25家,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人员覆盖率达81.2%。

五年来,青海省教育发展投入779亿元,年均增长6.6%。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83%、97.01%、91.79%、全面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年来,青海省不断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实施城镇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8.93万套,青海省170多万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从“忧居”向“优居”转变。

五年来,青海省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投资136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04万公里,新增570个建制村通硬化路,新增647个建制村通客车,提前一年实现“两通”脱贫兜底性目标任务,完成19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829公里配套道路建设任务。

五年来,青海文化和旅游累计完成投资870.76亿元,“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的旅游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9亿人次,旅游收入2100亿元。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打破时空壁垒,实现线上线下拓展,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责编:杨启红、甘海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