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养老成为西宁最温暖的底色

蒋莹

2021年01月14日09:44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凛冬至,一个又一个好消息让身处高原的老年人感受到浓浓的暖意: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受到国务院表扬;“爱老幸福食堂”建设作为“范本”在全国推广……近年来,老年人口占青海省老年总人口一半以上的西宁市,始终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心工程来抓。

“‘金窝银窝’再好,都不如自己最熟悉的这方‘暖窝’。”这是 65岁老人吴之雅的心声。五年前,众多像吴之雅一样的老年人选择去邻省安享晚年。如今这些老年人纷纷返回西宁,再续故乡情,这源于宜居大西宁对养老服务工作的用心、用情。

一步一个脚印。眼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1+7+N”三级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西宁市构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从“离家不离亲”到“养老不离家”

人民网 蒋莹 摄

冬至大如年。西宁市古城台街道学院巷日间照料中心内,白菜馅儿的大饺子热气腾腾,中心主任段炳存一边张罗着开饭,一边将腿脚不便的老人杨淑华扶至餐桌前。“不吃啦,下午饿了再喝点牛奶吧。”76岁的杨淑华常年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痛的折磨,卧床4年,生活无法自理。

在学院巷日间照料中心,像杨淑华一样享有全托式照料的老人共有9名,其中3名是政府兜底的五保户。“政府定价、收费合理,离家又近、儿女探望也方便。 现在一日三餐不重样,还有加餐,家门口养老服务,贴心、用心、放心。”说起如今的生活,老人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人民网 蒋莹 摄

打造日间照料中心,让众多空巢老人拥有一个“家外之家”,也为无暇照料老人的子女们解决后顾之忧。但这看似方便的“托老所”,起初推广得并不顺利。“刚开始老年人不知道日间照料中心是干什么的,有的担心收费高不敢来,好多设施成了摆设。”西宁市民政局养老服务与儿童福利科科长樊黎明回忆道。

进楼院、进社区、讲政策、话养老。转机出现在2017年。越来越多的老年居民开始早出晚归地到日间照料中心“报到”,看书、下棋、午休、理疗,“离家不离亲”的社区养老逐渐“热”起来。

为满足高龄老年人个性化的社区养老需求,西宁市在日托、短托、全托服务的基础上,2020年11月,又率先在城西区开展了“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让老人们真正享受到“养老不离家”的居家养老。心率呼吸监测带、无线紧急呼叫器……在90岁老人邓广斌的家,一个个智能化设备周到齐全。“原来不敢轻易出门,就怕老人自己在家有个意外,现在配备了智能监控,随时点开手机应用,就能看见家中老父亲的情况,省了不少心。”女儿邓琳说。

人民网 蒋莹 摄

“家庭养老床位”主要服务群体为拥有西宁市户籍并居住在城西区内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有机构养老需求的60岁以上低保、特困、低收入家庭、重点优抚对象及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高龄及独居、空巢老人。政府通过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医疗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并提供24小时应急响应。老人可通过紧急呼叫设备主动发起或通过智能生命监测设备自动发送远程求助信息,由专业养老机构实施响应,实现“家中养老”的便捷。

同时,居家养老设施设备政府最高补贴3000元,上门服务政府最高补贴180元。截至目前,西宁市城西区共安装居家养老设施204套。从“离家不离亲”到“养老不离家”,西宁市蹄疾步稳。

医养结合让“小病不出社区”

周末的一大早,78岁的陈家驹拎着孩子买的保健品走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复诊,“大夫,您给我瞧瞧这营养品能不能吃,会和我服用的药冲突吗?”2020年10月,西宁市城中区香格里拉日间照料中心先试先行,请来省级三甲医院的专家为社区老年人坐诊,为众多像陈家驹一样的高龄老人送来福利。

“去医院就诊时间有限,大夫只能大致了解病情后开一些药方,现在专家进社区,只需10元钱坐诊费,就能享受专家细致、具体的病情分析,还能对服药剂量进行阶段性调整。”“小病不出社区”的甜头,让患有30年肠胃病的陈家驹赞不绝口。

有病治病、无病疗养。与日间照料中心诊疗室一墙之隔的中医理疗室内,社区卫生员卓玛正在为65岁的裴英老人做经络理疗。2020年5月,西宁市城中区香格里拉社区卫生站专门在日间照料中心设立服务点,缓解了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室较为分散、管理碎片化的状况。

西宁市城中区香格里拉社区供图

老有所医,护理尽心;老有所养,日子舒心。近年来,西宁市民政局、西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西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西宁市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出“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社区护理站”的社区“双证双营”服务模式,即养老部分由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医疗部分由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中心内既可提供专业为老照料服务、也可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实现了“养护照”一体发展。

西宁市城中区香格里拉社区供图

目前,西宁市已有57家养老服务机构实现了“双证双营”,累计为9万多人(次)老年人提供了多元化的康护服务,打通了社区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在这过程中,西宁市还大力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利用“12349”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形成整个服务过程可视化、数据化、报告化,从医疗服务到吃饭出行,保障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幸福食堂烹调“爱老”味道

人民网 蒋莹 摄

牛肉面、干拌、炒面片……中午,西宁市城西区西山二巷“舌尖上的牛肉面”面馆内座无虚席。家住附近的张永福和老伴儿今天决定换个口味,来碗牛肉面尝尝“鲜”。“鲜”,并非只是米饭换面这么简单,更是西宁市建设“幸福养老之城”的又一创新举措。

2019年6月,西宁市委、市政府针对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的现状,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通过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建成“中央厨房”“爱老幸福食堂”237个,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精准高效的“15分钟”助餐送餐配餐网络,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同时,为减轻困难老人家庭负担,体现政府兜底保障职责,西宁市分别为60岁以上困难老人每餐补助5元、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餐补助3元。

人民网 蒋莹 摄

2020年11月,西宁市又在“爱老幸福食堂”的基础上,引进7家面食馆,市场价每碗9元的牛肉面,关爱价仅需1元,高龄价、幸福价分别为3元、5元。“我们主动参与竞标,通过政府补贴一点、商家支持一点,让老年人吃得放心、吃得暖心。”牛肉面馆负责人善云兴说。

“之前的‘爱老幸福食堂’只是定点定时配送米饭、菜,现在西北面食品牌的加盟,破解了面食无法配送的难题,也解决了社区少数民族老年人的就餐问题。”西宁市民政局副局长高波介绍,截至目前,西宁市已建成90个“爱老幸福食堂”、53个助餐点,每天为6000余名高龄和困难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同样的养老服务,也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6年,西宁市民政局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除了助餐需求,农村老人对活动场所的需要也尤为迫切。

西宁市大通县民政局供图

为此,西宁市投资1.74亿元建设350个“农村老年之家”,组织低龄老人或留守妇女为村中老人提供膳食供应、日间照料等服务,下棋、吃饭、唱花儿……互助互娱互乐的西宁农村特色养老,为老人们提供了欢聚一堂的场所,也给他们提供了施展各自才华的空间。“中午饭从家里的开水泡馍馍,到现在每天不重样的1元钱村集体食堂饭菜,跳舞、唱花儿也有了地方,日子甭提多充实。”西宁市大通县立树尔村村民张寿年说。

老有所乐未知冬,最美不过夕阳红。

“十三五”以来,西宁市实现“夕阳事业”“朝阳探索”:市长亲自挂帅,《西宁市关于加快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财政、发改、人社等21个市级部门齐抓共管,市级12349养老信息平台全面建立……五年来,西宁市累计投资11.25亿元,实施养老项目616个,投资2.4亿元为近30万人次的老年人购买服务。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居家和社区养老,正成为西宁最温暖的底色,为老年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责编:刘沛然、甘海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