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河畅,景更美

2021年01月13日09:56  来源:青海日报
 

巡河员在河边捡垃圾。青海日报记者 丁玉梅 摄

  “这河水,可比前几年清澈多了。”门源回族自治县老虎沟河巡河员柯长兴感慨地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门源人,小时候我们经常去老虎沟河边玩,现在通过修复以及管护,老虎沟河的景色更迷人了。”

  “作为大通河左岸的一条重要支流,老虎沟河水质越来越好,不仅是这条河,门源县境内其他河流的生态环境,也不断持续向好。” 门源县农牧水利综合执法大队马武龙说。

  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变,得益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实行了4年的“河长制”和“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的生态修复,以及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试点建设。

  门源县地处祁连山腹地,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更是青海连接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境内有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及其他支流82条,这些河流共同勾画出了门源的生态基底。因这些河流多流经村庄,给门源县河道水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从2017年开始,门源县全面实施“河长制”,建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县级总河(湖)长的县、乡、村三级组织体系,先后制定印发了《门源县“一河一策”实施方案》《门源县“一湖(库)一策”实施方案》《门源县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各乡镇及成员单位参加了州、县河湖长制工作会议和现场观摩会,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河(湖)长职责。

  “我们乡有大通河麻莲段及其3条支流,我作为河长,有空就上河边巡查,发现有群众在河道内乱倒垃圾、乱采砂石,就及时制止并向群众说明保护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麻莲乡党委书记白延寿说,以前不少人把生活垃圾倒入河道内,导致下游河流的污染特别严重。

  门源县县乡村级178名河湖长,严格按照《河长巡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河、巡湖及督查工作,重点巡查河道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防洪能力提升、涉水规划建设等工作,解决巡查中发现的违法排污、侵占河道、非法采砂、倾倒垃圾等突出问题。

  “以前青石嘴镇加油站附近,都是垃圾坑,一眼望过去大通河两岸也有不少垃圾。”青石嘴镇大滩村村民马艳明说,每次经过青石嘴大桥都发愁,这些垃圾啥时候能被清理干净。没承想,这两年不仅垃圾不见了,还种上了树,垃圾坑成了园林观赏区。

  门源县在开展河湖长制工作的同时,同步启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打响祁连山生态保卫战,省州两级政府将门源县大通河流域综合整治及生态功能提升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

  门源县以生态问题治理和生态功能恢复为导向,开展了水源涵养、荒滩地整治、湿地保护、流域造林、生态监管与技术支撑等一系列工作,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单一修复模式一去不返,原本被破坏严重的生态环境,恢复以往的山清水秀。

  目前,门源县已完成大通河流域(门源段)环境整治与生态功能提升工程投资23381万元,占总投资的77.4%。项目各类建设任务工程已完成,主要包括干流段驳岸及挡墙16.765千米,配套修建排水管18座。湿地保护、修复6处。清理垃圾36793.98立方米,种植乔木约25.579万株,花灌木约75.4017万株。

  “这几年,政府大力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的决心,我们老百姓看在眼里,所以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基本没有人再往河道里扔垃圾。”柯长兴是门源县114名巡河员中的其中一员,45岁的柯长兴已经干了两年了。

  柯长兴每天早上到老虎沟河,开启巡护终端,顺着老虎沟河右岸,开着电动车,一直往西南方向走8公里,看河边的网围栏有没有被破坏,河道里有没有垃圾。“垃圾不多,也没有人偷采沙石。”柯长兴觉得巡河工作完成起来比较轻松。

  1月8日,从引大济湟工程,随大通河一直向东,一路像是在穿梭一条天然的生态景观廊道。听到记者感慨,马武龙信誓旦旦地说:“我们下决心保护好门源这一方水土,归根结底是为了让群众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让这里的天更蓝,水更清。”

 

(责编:杨启红、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