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硒”望的沃野上

2021年01月13日09:49  来源:青海日报
 

2020年9月22日,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青海(河湟)第五届农产品展交会在海东市平安区富硒产业园开幕。青海日报记者 张地委 摄

察看人参果长势。青海日报记者 陈俊 摄

分拣富硒金丝皇菊成品。青海日报记者 陈俊 摄

诱人的葡萄。青海日报记者 陈俊 摄

  作为中国四大硒都之一的海东市,境内拥有840平方公里的富硒带,形成以平安、乐都为主,民和、互助部分地区为辅的分布态势。自2010年青海东部富硒土壤调查成果公布后,海东市以“一优两高”为牵引,充分挖掘、培育壮大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资源,至2019年全市富硒农作物种植面积达2万公顷以上,形成青海省内乃至全国极具竞争力的富硒产业产品,富硒产业的蓬勃兴起,使湟水谷地成为青藏高原绿色“富硒长廊”,富硒产业与青稞酒、青绣、拉面成为该市的四大品牌产业,成为海东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农业银行”。

  深挖潜力,抓牢“钱”途。海东市在特色农业发展惠农富民路上,高起点谋划,高规模推进,建设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市,打造“河湟硒谷”区域品牌,推进特色农业,着力培育粮油、蔬菜、果品、畜禽等富硒品牌产品,以富硒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富硒农产品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延伸产业链,使农业经济发展成为河湟谷地新的增长极。

  发挥独特资源优势,让“青字号”富硒品牌走遍天下

  海东市地处祁连山南麓东端、湟水河两岸、兰州西宁两座省会城市之间,境内峰峦叠翠、溪河纵横、土地肥沃、“三山”“三峡”“三水”共同发力,形成独特幽雅的生态田园风光,加之国土三年行动计划和百万人绿化大会战等战略的实施,海东成为青海省东部“生态走廊”。

  2010年我国生态农业地球化学一项调查显示,初次探明海东市平安至乐都富硒带富硒土壤值高于全国,接近已开发利用的浙江瑞安、上虞及江西丰城富硒土壤含量水平,达到足硒或中等富硒水平。至此,给海东带来了富硒产业蓬勃兴盛的机遇,仅2019年富硒农作物种植面积就达2万公顷以上,特色优势作物种植比重达86.2%,该市已成为青藏高原上难得的宜于产业化、规模化开发利用富硒资源优势的集中区,成为可与青稞酒、拉面、青绣比肩的四大品牌之一。

  海东市高原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海东富硒带主要分布于平安和乐都两区,辐射民和及互助部分地区,面积达84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厚达四五十米,具有面积大、地层较厚、硒含量浓度适中、无伴生有害元素等特点。富硒区域内的农作物硒含量显著高于非富硒区,其中富硒大蒜中的硒含量是普通蒜的2.59倍、马铃薯为2.38倍、油菜籽为4.36倍、小麦为2.85倍、蚕豆为2.6倍。

  经青海省科协批准,2020年海东市成立了“平安区高原富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家工作站”,工作站由中国农大、四川农科院、青海农科院、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高层次专家教授组成,涵盖富硒农产品研发技术、牦牛养殖技术、食用菌种植技术,持续推动富硒产业走向“专、精、特、新”,加快推动富硒高新技术转化。

  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海东大力发展富硒产业,不仅契合本身农业大市的定位,符合国家和青海省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有利于推动海东富硒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能力,而且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意义重大。由于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可有效提高体质,提高免疫力,有“长寿元素”“抗癌之王”等之说,因而富硒产品,含有比其他植物较多的硒元素而受青睐。

  近年来,海东市富硒产业发展已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壮大村级经济新实力的核心产业之一,让农村沉睡资产“动”起来、特色产业“火”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的重要举措。

  深耕湟水富硒谷地,让富硒品牌产业形成规模

  大棚种植的高效利用,在深冬时节,湟水谷地也能瓜果飘香。

  平安区平安镇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大棚内各类瓜果逐渐进入盛果期,鲜嫩的人参果、葡萄、油桃、红枣挂满枝头。

  在白家村下川东6号棚内,大学一毕业就从事所学农学专业的果农赵月清,承包了4个大棚种起了人参果,除掉5个村民的工资,一年能挣20万元。

  “每年3月下旬下秧,到9月中旬成熟,中间经过为时半年的时间,为保证果品采摘的持续性,我特意把四个大棚的下秧时间错开,保证每个季节都有人参果供人采摘。”赵月清说。依托富硒品牌,棚内的人参果很抢手,根本不用为销路发愁,发愁的反而是顾客上门没东西可摘。

  目前,2008年启动建设的海东市乐都区富硒农业示范园,2010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现入驻青海天露乳业、乐都容生、乐都百利种苗、乐都恒源饲料等企业21家,成为引领带动富硒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示范窗口;海东市平安区农业示范园区建成2处高硒区种植示范基地,在川、浅、脑山地区分层次重点发展果蔬、大蒜、马铃薯、金丝皇菊、羊肚菌、彩色油菜等特色优势富硒作物,多产业带动农业增收,多产品促进农民致富。

  富硒果蔬基地的成功,当地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起初村里统一以每亩104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以往当地村民的地里基本上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为主,一年到头收成仅能自给自足。耕地流转后,不仅每年有了稳定的耕地租金收入,还解放了双手,让村民能放心外出务工。

  现在,乐都区“恩露”“蒜美人”“宏喜坊”“臻西蒜”等富硒品牌已享誉省内外,“宏恩商城”和“微信小店”电商平台,实现年销售富硒大蒜500万公斤,年包装销售富硒杂粮100万公斤,可辐射带动农户7500户,年加工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

  平安区富硒生产加工企业注册了“硒干线”“平安福”“平安富硒红提”等商标,“河湟硒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

  平安区富硒委主任贾永福说:“富硒产业的发展,乐都平安两区的部分农户实现了‘五子登科’,挣了票子、有了车子、买了房子、育了孩子、创了牌子。”

  做大做强富硒特色产业,让富硒产业造福百姓

  在海东市仙草富硒生物科技公司金丝皇菊基地,董事长韩忠祥说,金丝皇菊属特色种植类,自身价值加之产自富硒带上,多效叠加,大朵花每朵售价50元,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市场,作为富硒特产,曾在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地参展。

  “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有特色才有品牌效应。销售方面主要走高端路线,主打来自无污染的青藏高原和产自‘富硒’地带等两张牌。”韩忠祥说,把产品做大做强的同时,与广东好好干药业联合研发菊花茶饮料,前期合约已签订,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把“富硒”产品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公司引领附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拟推出集尝、品、饮、吃于一体的菊花宴。“目前已研究出与菊花有关的菜肴达28种,可以说菊花宴的研究推出首开青海省乃至西北之先河。”

  乐都区下营乡党员兼致富带头人王保金在乡党委引导下,引进并种植富“硒”大樱桃项目,目前种植面积达14.67公顷,实现年收入20万元。“在种植樱桃的基础上,尝试发展林下经济,依托项目资金支持,自筹5万元,率先搞起了绿壳鸡蛋,建起了绿壳蛋鸡散养基地。”大樱桃园就是天然的蛋鸡散养场,而鸡粪又为大樱桃提供了最好的有机肥料,实现了“循环”生态利用,增加了挂果率和收入。

  目前,围绕富硒品牌,海东建起了富硒生物有机肥加工基地,引进先进工艺,对园区规模养殖企业牲畜粪便全收集、全处理,生产的酵素有机肥成为“种植—养殖—有机肥加工——还田养地”富硒循环产业链条。

  尽管富硒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品牌效应,但也存在生产能力不足、产品精深加工乏力、产品认定不规范、农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品牌意识不强、包装粗糙等“短板”,“优势产业”的“优势”还没充分激活释放,亟待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菜农参与,收获优势产业应有的高附加值。

  在这片“硒”望的田野上,富硒产业一头肩挑农民增收,一头肩挑健康需求,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引擎,海东市紧紧依托“硒”有资源,以特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牵引,主动融入国家和青海省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效带动广大农民兴农、强农、富农。

 

(责编:杨启红、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