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生命之源” 1月15日清晨,彭措抬起放在自家小院的梯子,搭在了通向屋顶的房梁上,他爬上屋顶,右手微微弯曲放在额头,随后踮起脚跟,向不远处的水源地看去。 彭措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饮用水水源地的管护员,彭措为了守护好这“源头之水”,在管护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尽职尽责。…
环保日常化 科普要发力 2020年年底,西宁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2021年1月7日,全市展开生活垃圾“强制干湿分离”试点工作,12个试点小区,6605户家庭正式进行生活垃圾“强制干湿分离”。深入市民生活的环境保护,正在走向“强制化”阶段。…
长江干流实现全Ⅱ类及以上水体 本报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孙秀艳、寇江泽)记者从日前召开的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获悉:截至2020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长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劣Ⅴ类国控断面全部消劣;长江干流历史性地实现全Ⅱ类及以上水体;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圆满完成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洋垃圾”被彻底挡在国门之外。 “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
格尔木市全面打造新能源示范城市 2020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新建12个光伏发电项目,光伏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至此,已有39家新能源企业落户戈壁新城,共建成新能源并网发电容量4051兆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35%。…
探秘澜沧江源头的 “绿”之路 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澜沧江在这里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形成了风景壮丽的昂赛大峡谷。 峡谷两边层峦叠嶂,丹霞地貌奇美无比。…
水利改革发展进入“快车道” 水利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水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据初步统计,“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完成水利投资345.8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22倍,创历史新高。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水利系统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江河流域防洪体系为重点,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一批补短板、增后劲,强基础、利长远,促发展、惠民生的重点水利工程,水利改革发展进入“快车道”,尤其是水利建设方面迈上一个大台阶,水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青海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召开 1月22日,青海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召开,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信长星提出工作要求。 信长星指出,气象工作关系国计民生,过去一年,全省气象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按照中国气象局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服务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用法治力量守护好长江母亲河 本报北京1月23日电 全国人大常委会22日下午在京召开长江保护法实施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长江保护法不仅关系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在青海省率先“上线”垃圾分类智能提示设备 为深入开展“强制干湿分离”试点工作,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的总目标,日前,西宁市城中区在青海省率先投入使用垃圾分类智能提示设备。 城中区在辖区贾小新村、夏都家园(南区)、诚馨天悦3个试点小区安装智能警戒摄像机搭配智慧音柱,利用智能摄像头感应人流,播报垃圾分类语音提醒。…
西宁12个小区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干湿分离” “大哥,垃圾袋不能扔进湿垃圾桶,倒完湿垃圾后要将垃圾袋扔进干垃圾桶……”早上7点,西宁市城东区夏都府邸小区内,保洁员曹利虹提醒着前来扔垃圾的住户要将生活垃圾进行干湿分离。最近,曹利虹多了一个新身份——“桶边人”。…
长江之源:生灵与文明的壮阔摇篮 (下) 可可西里,生灵 世界高地漫步 长江源头:生命的乐谱 造访索南达杰保护站 雄伟旖旎的长江第一湾 4 8月4日清晨,我们离开震后涅槃的结古镇,一路北行。 黎明时分,一场山雨突如其来,打湿了高地上的玉树草原。…
首次开展有蹄类野生动物专项调查 近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祁连、门源、天峻、德令哈等区域首次开展有蹄类野生动物专项调查工作,标志着祁连山国家公园重点野生动物调查基本实现系统化、专业化、全面化,将为祁连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的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青海片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调查工作,初步了解了青海片区分布有野牦牛、白唇鹿、西藏盘羊、马鹿、岩羊、马麝、狍、藏野驴、藏原羚等9种有蹄类动物。…
出行气象服务需求居首位 本报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刘毅)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评价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92.7分,比上年提高0.8分。 评价结果显示,公众对出行和健康方面气象服务的需求,连续两年位于第一位和第二位;2020年,公众对户外休闲、运动方面的气象服务需求明显提升,比2019年提高10.6%;城市公众在户外休闲、运动、长途旅行、出差等方面的气象服务需求,明显高于农村公众;农村公众在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人身财产安全方面的气象服务需求,高于城市公众。…
今年黄河生态调度范围扩展 本报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常钦)近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制了《2021年黄河生态调度方案》。根据该方案,本年度黄河生态调度将在上年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调度范围扩展到流域内外重点区域生态补水,并将站在全流域和黄河供水区全局的角度,对河道内滩区湿地和河道外重要湖泊湿地应急生态补水、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生态补水等做出重点统筹安排。…
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治理者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
黄河凌情 整体平稳 1月19日,冰封的黄河陕西榆林佳县段。 新华社记者 陶 明摄 本报北京1月19日电 (记者常钦)近日,受低温天气影响,黄河多处河段进入封河阶段,目前黄河凌情整体平稳。…
发布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 本报北京1月19日电 (记者赵展慧)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明确绿色建筑标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一式样,并对绿色建筑标识的申报和审查程序、标识管理等做了相应规定。管理办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我国综合气象观测能力达世界先进水平 本报北京1月19日电 (记者刘毅)记者从2021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获悉:5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共同奋斗,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五”气象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十三五”期间,我国实现重大灾害性天气测得出、报得准,建成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宏观经济治理(评论员观察)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重要部署。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也需要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宏观经济治理,完善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支持政策,努力在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绿色转型。…
带动近200万人次增收,青海林草生态扶贫显成效 人民网西宁1月19日电 (杨启红)1月19日,本网从青海省林草生态扶贫新闻发布了解到,十三五期间,青海省累计安排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保护与建设等项目资金222.1亿元,完成大规模国土绿化2116.4万亩,黑土滩治理712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14033万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控1549.46万亩,人工种草58万亩,中度退化草原改良补播904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873.6万亩,带动近200万人次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发布会现场 人民网 杨启红 摄 据了解,近年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打出了生态保护扶贫、生态建设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组合拳”,形成了一条以生态保护助力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促进生态保护的“生态脱贫”之路。…
循环再利用 雨水变资产 近日,在湖南长沙高新区一个小区旁的一处市政园林绿化取水点,环卫车司机拧开绿色的取水口开关后,在小区地下蓄积并简单净化过的雨水通过管道,很快就装满了15立方米容量的储水罐。 环卫用水实现用雨水部分替代市政自来水,得益于城市雨水水权交易在长沙的实施。…
森林旅游游客量达75亿人次 本报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顾仲阳)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十三五”时期,我国森林旅游游客总量达到75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6.8万亿元,其中,2019年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8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75万亿元;2020年下半年,森林旅游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复苏势头强劲,全年游客量达到2019年游客量的84.2%。 据介绍,国家林草局围绕新业态培育、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自然教育等编制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各地建设森林步道约2.2万公里,一批以体验、健康、教育、运动、文化等为主题的森林旅游新业态兴起,一批森林旅游品牌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有力地推动了“十三五”期间全国森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人民时评) 强化源头治理,抓住塑料制品生产使用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分类提出管理要求 一年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据统计,目前已有广东、江苏等20多个省份发布本地新版“限塑令”,还有广州等城市出台了更为严格的“禁塑令”。…
变废为宝,开发“第二水资源”(政策解读) 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县城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实现提标升级;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
紧急部署寒潮天气防御 本报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郁静娴)据中国气象局预报,近日,新一轮寒潮天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降温幅度6—10℃,特别是云南东部、贵州大部和江南西南部等地降温10—12℃,有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东北地区东部有较强降雪,局地暴雪。据悉,此次降温雨雪天气与前期多轮寒潮影响叠加,将增加在田作物防寒抗冻难度,特别是南方地区降温幅度大、雨雪集中,易造成油菜、露地蔬菜、水果等作物受冻。…
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中国力量 生态兴则文明兴。面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其他国家团结合作、共同应对,特别是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