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看青海|小学生课堂“搬”进大自然 原标题:青海西宁市城东区把生态文明融入思政课 小学生课堂“搬”进大自然(解码·思政课怎么上) 见证一颗种子的萌发,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影响?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的梨园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群“红领巾”的身影格外显眼——来自西宁市博远学校二年级的学生们正把自己培育的向日葵幼苗赠送给在锻炼的老人和附近的商户,“这是我们自己播种、浇水培育的向日葵幼苗,希望能给您带来葵花般的笑容。” 刚开学时,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废旧的瓶瓶罐罐盛土浇水,播下一颗颗向日葵种子。…
人民日报头版关注青海|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原标题:青海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信心,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机械臂灵活翻转,无人搬运车穿梭不停,一块块动力电池成型下线……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内,青海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的生产计划满满当当。 “借助青海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契机,我们在青海实现了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完整布局。…
人民日报看青海|群众身边有了更多暖心举措 原标题:在青海西宁市,社区治理持续进行新探索—— 群众身边有了更多暖心举措(深阅读·关注社区治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面对基层代表,格外牵挂社区里的那些事儿,“社区规模有多大?改造得怎么样?加装电梯普遍吧?老百姓意愿强吗?” 小小社区,一头连着百姓生活冷暖,一头连着国家长治久安。两会后,本报记者来到青海省西宁市,探访社区治理中的新探索。…
人民日报看青海|春风吹暖牧民的心 在果洛藏贡麻村举行的绿色农畜及文创产品推介会现场。资料图片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春风吹暖牧民的心 高原春来到,冰封的高原蓝宝石青海湖迎来开湖季,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开湖”活动即将举行。…
人民日报看青海|“家长里短”事 “加减乘除”办 原标题:青海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办提升服务质效 “家长里短”事 “加减乘除”办(民生改善在身边·完善基层治理) “我被困在电梯里4个多小时,可开发商、物业都拒绝赔付。你给我个公道,实在不行我就去法院起诉。…
人民日报看青海|青海加快推进“1+6+N”教育数字化发展体系 原标题:青海加快推进“1+6+N”教育数字化发展体系 本报西宁2月24日电 (记者贾丰丰)日前,青海省教育厅印发《青海省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今年青海要初步建成教育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完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教育试点区和示范校。 意见在机制创新方面提出“1+6+N”青海教育数字化发展体系,即:建强用好一个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开展六大行动,提升全省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有效支撑教育强省建设;以分阶段、分区域实施的方式,建设N个智慧教育试点区和示范校。…
人民日报看青海|眼下有经济效益的水电站,为什么要关停? 原标题:眼下有经济效益的水电站,为什么要关停?(干部状态新观察·践行正确政绩观)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是“竭泽而渔”还是“泽被后人”?如何看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道考题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能否践行正确政绩观。…
人民日报看青海|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污水系统治理 本报西宁2月18日电 (记者贾丰丰)日前,记者从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近年来,青海通过开展住建领域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三年行动和城乡垃圾污水整治提升、城镇污水管网安全运行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全省生活垃圾填埋设施、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和渗滤液处理设施台账,完成城镇污水管网清淤疏通,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厂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城市县城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实现转型升级,城乡生活垃圾污水系统治理能力逐步提升。 2024年,青海围绕加快推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污水系统治理,建成投运6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规模15.9万立方米,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6.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