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全面禁止进口固废 本报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寇江泽)近日,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将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禁止我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 公告明确,我国将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生态环境部将不再审批、发放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
探索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北京市把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贯穿于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接诉即办”改革为牵引,建立健全基层治理应急机制、服务群众响应机制和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工作机制,着力破解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难题。…
“村两委+”让祁连山更加美丽富饶 自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组建党员摩托车巡护队、马背生态巡护队19支240人,生态志愿者服务队9支1300余人,无职党员生态管护示范岗200余个,健全“村两委+”全社会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探索打造“祁连山生态党建共同体”,为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青海日报记者 尹耀增 通讯员 沈延峰 摄 11月下旬,祁连山上白雪皑皑,冷龙岭下牧草丰茂,牛羊遍地。…
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深入推进 近日,记者从水利部获悉:为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水利部积极协调京津冀三省市深入推进2020年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截至目前,已实现生态补水37.57亿立方米,完成年度目标的113%。 在2019年生态补水34.9亿立方米的基础上,今年,水利部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多水源调度,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引黄入冀、万家寨引黄、引滦等跨流域调水工程效益,有序推进21条(个)河湖生态补水。…
西宁市“绿色家庭” 千百十创建行动成果显著 11月27日,记者从西宁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9家单位共同举办的“绿色家庭”千百十创建行动成果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在西宁市广泛开展的“绿色家庭”千百十创建活动中,涌现出1000户“绿色·幸福家庭”,评选出100户“绿色家庭”示范户,10户“绿色家庭”标兵户。 创建行动中,西宁市各级群团组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丰富家庭文明建设内涵,以妇女为主体,以家庭为载体,以清洁、绿色、健康、文明、幸福为目标,在广大家庭中掀起绿色生活创建热潮。…
海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取得良好成效 11月24日,记者从海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月至10月,西海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6%,全州三大水系总体水质保持稳定,主要流域控制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控制断面的水环境质量均达到《青海省水环境功能区划》Ⅱ类以上水质目标,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海北州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青海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 截至目前,青海省已累计投资24.8亿元,全面推进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整治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4515个,实现全省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 近年来,青海省以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治理水平,实施农牧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程,覆盖全部项目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配置垃圾箱、垃圾收集转运车辆,基本建立了“户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县(或乡镇)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十三五”青海省主要污染物提前两年完成减排目标任务 记者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青海省多措并举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巩固提升减排成果,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截至2019年底,全省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较2015年分别累计下降7.9%、17.9%、15.4%和10.7%,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青海省“十三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组图】百只大天鹅“做客”青海化隆黄河沿岸 人民网西宁11月27日电(蒋莹)近日,在青海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的黄河水面上,数百只大天鹅正在悠然觅食、栖息,美丽的大天鹅和清澈的黄河水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冬日画卷。 近年来,化隆县加大黄河流域和群科北山的造林绿化工程,黄河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大天鹅、白鹭、绿头鸭、白骨顶鸡等水鸟纷纷来到黄河沿岸安家,其中大天鹅也从2016年的十几只增加到现在的上百只。…
天峻:多措并举积极推进 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多措并举,组织各方力量,实施生态搬迁、产业转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积极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并取得实效。 据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天峻片区面积60.88万公顷,占青海片区总面积的38.44%。…
可可西里的生命捍卫者 赵新录和救助的小藏羚羊。本人供图 11月24日,当赵新录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前,这个曾经在海拔5000米无人区抓捕过盗猎者的勇士,居然有一丝的紧张与慌乱。…
这些年 这座城 编者按 5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段,但这对于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来说,却是看得见的变化。这五年,“那座城”更大更洋气了,“那个公园”越发亲近了,“那座桥”见证着青海人向前奔跑的决心,“那条小巷”承载着满满的城市记忆……让我们跟随记者的笔触和镜头,一起看看西宁的变化,一起感受西宁发展的强劲脉动。…
3.69亿元资金支持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试点建设 `为确保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各项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自2017年试点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紧紧围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片区)实施方案》目标任务,积极与青海省发展改革委、青海省财政厅对接,加强与国家林草局相关司局沟通,先后争取落实中央、省级投资3.69亿元,安排实施了34个项目,为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按照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保护的要求,先后实施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管护站建设(新建18个站)、保护站点标准化建设(改造提升22个站)工程,共建立标准统一、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管护站40个,有效满足了国家公园最严格保护管理的需求。…
“垃圾革命”让乡村更靓丽 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清清的水,美丽的草原是我们的家……在雪域高原最美的季节,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各乡村,巍峨的雪山、碧绿的草原、雪白的羊群、奔腾的黄河,正如一幅靓丽的新画卷徐徐展开,让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青海省人大农牧委员为进一步深化“人大代表进乡村”活动成果,按照“把代表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群众心里走”的工作思路,就2018年代表们提出的“全域无垃圾省创建”建议办理落实情况,组织部分人大代表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进行了跟踪视察。…
河长制从“有名” 迈向“有实”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自全面推进河湖长制以来,海东市平安区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确保河湖绿色生态、紧盯源头治理确保水质明显改善、坚持问题整治确保河岸干净整洁,推动河长制从“有名”走向“有实”。…
上百只大天鹅“栖息”公伯峡库区 11月23日,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附近的公伯峡库区的黄河水面上出现奇观:上百只大天鹅飞临汪洋湖面,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悠然的栖息觅食,美丽的大天鹅和清澈的黄河水勾勒出三江源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白天鹅学名叫大天鹅,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每年11月离开繁殖地迁往温润的南方过冬,迁徙时常成6-20多只的小群或族群迁徙,过去几乎罕见在我们青海的黄河等水域栖息过冬。…
科学应对 精细调度 核心阅读 23日,黄河内蒙古三湖河口河段出现流凌,标志黄河正式进入本年度凌汛期,北方河流进入防凌期。 凌汛是什么?河水结冰为何会导致洪涝灾害?今年凌汛形势如何? 受强冷空气影响,23日8时30分,黄河内蒙古三湖河口河段出现流凌。…
专家:青海木里矿区生态修复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青海木里矿区生态恢复总体方案》评审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余璐摄 人民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 余璐)“青海木里矿区生态修复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科学、可行的原则,遵循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人工修复为自然恢复创造条件的技术要求推进修复工作,守好筑牢祁连山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用脚步丈量青山绿水 北坡的雪山冰川养育了河西走廊,南麓的雪山融水成为柴达木北缘部分城镇和绿洲的生命之源——这就是祁连山。 祁连山,这座伸向西北干旱区的“湿岛”,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维持河西走廊绿洲稳定、保障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长江口禁捕力度加强 本报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高云才、季觉苏)为打造覆盖捕捞、运输、销售全链条的监管体系,实现长江口禁捕执法监管常态化、长效化,确保长江禁渔令落实落地,日前,农业农村部设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区并启动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 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19日发布《关于设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区的通告》,将长江口禁捕范围由东经122°向东海域扩延至东经122°15′,并设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区。…
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人民网北京11月22日电(马盛楠)11月22日,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听取院士、专家、学者对《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初稿)》的意见和建议。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杰翔出席,省政府副秘书长、参事室主任王勇主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