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獨一無二“河湟洋芋宴”

陳俊
2023年05月11日09:37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集中連片的洋芋產業(攝於2022年7月22日)。互組 馬文明 攝

“切好的洋芋拿過來!”“湯轉小火再燉半小時,上菜!”……5月8日,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蔡家堡鄉劉李山村農家樂七號小院后廚,鍋裡的洋芋“滋啦”作響,濃郁香氣扑鼻而來,不一會兒,老板李長林把色澤金黃的菜品端上游客的餐桌。

此時,香甜軟糯的金瓜洋芋泥、滑爽柔韌的洋芋拉皮、鮮美甘醇的洋芋金湯胖魚頭、金黃酥脆的干煸土豆絲等“洋芋宴”,不僅讓慕名而來的游客大呼過癮,更是征服了品嘗者的味蕾。

“老李,把簡單的洋芋推陳出新成各具特色的‘洋芋宴’,你可是第一人啊!”“咱這是響應政府移風易俗的號召,再說這‘土蛋蛋’可是‘金豆豆’。”李長林回應游客的點贊邊說,以前種洋芋,尿素鉀肥買了一堆,但品質和產量卻一年不如一年,根本賣不出去,隻能自己吃。后來鄉上開展種薯繁育推廣,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加上科技賦能,鄉親們靠種洋芋脫了貧。

“山連山、坡連坡,巴掌地裡種洋芋”,曾是蔡家堡鄉洋芋產業的真實寫照。加上交通不便,對接不上大市場,種出的洋芋換不來錢,被“散、小、弱”困擾的蔡家堡人,迫切需要闖出一條致富新路。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蔡家堡鄉黨委政府以“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為著力點,立足洋芋特色種植優勢,積極扶持並盡力打造洋芋產業集群,帶領群眾勇闖規模化、品牌化之路。

優良的洋芋品質、獨特的農耕文化,孕育出獨一無二的“河湟洋芋宴”,一顆顆土味十足的小洋芋,通過“匠人”精心炒、炸、烤、燉、蒸、燴、煎等程序后,79道各色美食,不僅是食客桌上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更是生動演繹出飲食文化中飽含的濃濃鄉愁。

“家的味道、家的感覺”,是定格在蔡家堡人腦海與生活甘苦共存的記憶。而“中國主食、青海味道、蔡家堡‘智’造”,則是蔡家堡人對“土特產”的特殊理解和生動呈現。

“辦個合作社,既有財政獎補,又有金融支持,特別給力。”上劉家村黨支部書記劉連彬做起了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發起並成立洋芋種植專業合作社。

分散的小農戶組織了起來,通過“黨建+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等方式,從田頭到市場,高效聚集綠色化、融合化,進而讓看似普通的綠色農畜產品革新性呈現、創新性輸出。

小小洋芋闖市場,照樣得過品牌關。蔡家堡鄉黨委政府以洋芋的“軟糯香綿、風味獨特”為切入點,變“平凡”為“非凡”。“以前我們的洋芋質量好,但沒有叫得響的品牌。我們出去推銷隻說得出品種,人家問起品牌,就啞了。”后灣村種植大戶薛文軍說,現在外地都知道“北山洋芋”好,我們的產品火出了圈。

如今,蔡家堡鄉攜手郵政,借助“中郵惠農”平台,打通農產品出山“最后一公裡”,顆顆外觀飽滿、個頭勻稱、新鮮“出土”的洋芋,經過分揀、精美包裝,走郵政物流“流”向全國人的餐桌。

“這兩年到村裡來旅游、避暑的人越來越多,我開起了農家樂,生意特別好。”孫家灣村“桂花”農家院的老板嚴凱仲整天忙得不可開交:“有時桌子都快擺到了大門外,借力黨的二十大的東風,我們更會過上好日子。”

開門是店、關門是家,像“桂花”這樣的農家樂、小商超在鄉上還有50多家。

今日的蔡家堡,在綠色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藍圖裡,聚焦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讓肥沃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個個以洋芋為“本底”的特色產業向陽而生。

(責編:況玉、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