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商業”,讓家門口的消費更便利

晚間社區商圈燈火璀璨,讓市民“近”享便利。 青海日報記者 譚梅 攝
社區生鮮超市水果品類豐富。 青海日報記者 譚梅 攝
小區門口的快遞驛站。 青海日報記者 譚梅 攝
買早點、寄快遞、逛超市、喝咖啡、找家政服務……當下,十多分鐘就能到的商場超市、面館、咖啡館、小書店,讓社區在保留便利生活本質的同時,給衣食住行的日常劃定了舒適的半徑。老百姓家門口的“十分鐘生活圈”,已經成為滿足日常消費需求的重要渠道。近年來,社區商業更是不斷補齊設施短板,豐富商業業態、創新服務能力,在實現自身結構不斷升級的同時,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社區商業如何進一步發展,如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需求?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配套設施更加完善
社區商業規模持續擴大
“現在在家門口買東西,比以前可方便太多了。”家住西寧市城東區德令哈路凱旋廣場的馬大娘話起了她的日常,“早上出門去買菜,樓下就有生鮮超市,新鮮的瓜果蔬菜一應俱全。買完菜,順便從小區門口的快遞驛站取回昨天快遞員送來的快遞。以前買菜要趕早坐公交車去幾站路以外的早市或者菜市場,去晚了還買不到新鮮菜。如今,小區門口菜店、水果店、饃饃店越來越多,出門散步時就能順便把菜買了,而且品質更有保障。”
社區商業,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鐘左右范圍內的商業形態,它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因多業態聚集而形成,具有相對獨立性、高度便利性等特點。隨著城市建設不斷推進、城市商業持續發展,社區商業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升級,不僅滿足社區居民購物、餐飲等消費需求,還為居民提供門診、洗衣、修車等多種綜合服務,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載體。
“對我們而言,家門口啥都能買得到,這就是美好生活的場景。”馬大娘說。
去年5月,國家商務部等12部門發布的《關於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提出“支持智能信包箱(快件箱)、箱式移動早餐售賣車、蔬菜直通車等便利設施進社區”“支持有條件的社區改造提升商業中心、鄰裡中心等各類綜合服務設施,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務功能”等具體舉措。
自2021年開始,我省商務部門在打造便民生活圈、完善社區商業服務方面積極作為。將不斷提升居民滿意度和幸福度作為重點,按照社區人口規模、區位優勢和建設條件,推進社區標准化菜市場、社區菜店、家政服務點、再生資源回收點等社區商業設施建設,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商圈”。同時,不斷完善每個商圈的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商業業態更加豐富
實現多元化、智慧化發展
“家門口就有汽車保養維修門店,給我帶來了諸多便利。”家住西寧市城西區海湖大道的賈生軍得知小區附近不遠處新開了一家天貓養車汽車養護服務門店很是開心,以前給汽車做保養,他要驅車一個多小時趕往城東區4S店,到了以后再排隊,至少花費半天時間。現在,通過手機APP就能輕鬆預約家門口的服務,省時又省力。
社區商業正在發揮獨特的魅力。西寧市民惠城小區,不僅有購物、餐飲、書店、咖啡、銀行等業態,還引進各大連鎖名牌,有北京華聯超市、理想書店、逸山伍人氣店鋪,還特別打造了幼兒托管點、汽車保養店等多個等特色化服務業態,更好滿足了居民個性化、多樣化、特色化的需求。同時,作為社區商業,服務人群不僅包括民惠城本小區的業主,還輻射朝陽東路、朝陽西路的各個小區業主,使得民惠城的人氣一直居高不下。
同樣的,西寧市香格裡拉、海亮大都匯也屬於大型社區商業,業態涵蓋藥店、餐飲、服裝、母嬰用品等,每逢夏季夜晚,燒烤類美食開始營業,大批食客在這裡享受美食。作為大型社區,具有匯聚人氣的天然優勢,吸引著附近其他小區的居民來這裡進行消費,並帶動著其他業態的消費。
而在豐富商業業態方面,國家也積極鼓勵商業與物業、消費與生活、居家與社區等場景融合,實現業態多元化、集聚化、智慧化發展。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些社區商業網點還積極嘗試“多種業態、多項服務”,除了提供商品銷售服務外,還增加了多樣化便民服務,不僅能夠購買到優質商品,還能享受清洗家電、寄收快遞、家政預約等服務,給人們的居家消費帶來更多便利。
每到年節或遇到家中老年人需要照護等找家政服務是很多家庭的一項消費需求,也是社區商業中的重要一環。“現在找家政公司,比以前方便了不少。”西寧市民趙小軍說,過去找家政,常常需要自己在美團、58同城上找,找的家政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現在家政人員相對固定,幾乎成了小區裡的老相識,也不怕服務質量得不到保証。
記者通過家政服務人員李芳業了解到,她從新手“小白”成了家政行業的能手,是通過家政公司線上名師講課、線下老師答疑輔導的專業培訓,學習過防疫常識、養老護理、母嬰保健、科學育兒、心理疏導等熱門課程,解決家政服務中的“疑難雜症”對她而言不是難事。同時,現在進行家政服務,顧客可以通過網上預約,系統會根據用戶勾選的需求關鍵詞定向匹配,自動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家政勞動者及全部相關信息,通過在線面試、在線簽約結算、體檢報告在線審核等流程,讓服務建立在可視化、可管控的流程上,提供讓用戶更加滿意的服務。
服務方式更加靈活
便民生活圈“圈”出幸福生活
錯峰營業、社區團購,后疫情時代,社區商業正在發揮其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擁有最核心的競爭力,即方便和快捷。
“不想出門,線上挑選菜品和生活物資,提交訂單,不一會兒,東西就送到了家門口,線上下單、送菜上門的服務解決了不少煩惱。”家住西寧市海山附近的朱艷通過“幸福優鮮”手機軟件,解決了家用生活物品的採購問題。
在“幸福優鮮”西寧市城中區城市共配中心,不同的生鮮蔬菜日用品在冷鮮庫、冷凍庫、常溫庫和水產區中整齊擺放,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根據顧客訂單挑揀相應商品。客戶下單、商品揀選、裝袋打包、中心服務人員配送,多數訂單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城市共配中心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是西寧市集生鮮產品採購、運輸、倉儲、分包、批發零售和配送的線上線下新型流通實體單位,為消費者提供線上銷售、即時配送服務,服務於周邊4公裡左右的社區居民。”負責人蘇冰潔告訴記者。
相較於去遠距離的購物中心逛街、社交,家門口的社區商業,消費幾率則大幅度增加,尤其生鮮、餐飲這類即時性較強的業態,讓社區商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加之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的加速應用,無接觸交易、智能結算、網訂店取(送)、自助售賣等服務新模式在社區商業中不斷涌現。
對於大型傳統商超而言,由於交通、停車等因素,增加了一些消費者購物的時間成本。為解決這一問題,大型傳統商超也積極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提供即時配送服務,更好服務社區居民。如今,消費者可以在手機上“逛超市”,選擇商品完成支付后,就能由配送服務商把商品配送上門。
當然,“一刻鐘便民服務商圈”在商業基礎設施、網點布局、服務功能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以便更好滿足居民基本生活和品質消費需求。
“社區商業要繼續提高服務便利化、智慧化水平。”在業內專家看來,社區商業是城市商業的重要基礎,是滿足居民綜合消費的重要載體。要推動社區商業業態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鼓勵特色化、智慧化發展,提供不同消費群體的多層次服務,讓社區商業在改善服務基本民生、促進消費升級、暢通城市經濟“微循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