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青·聽|優秀黨員故事

劉秀青:獻身鄉村教育 甘做孩子們的“阿媽老師”

2022年05月27日09:25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截至2021年6月5日,青海省共產黨員總數為42.53萬名,他們在高原大地、各行各業,為青海發展、民族興盛默默奉獻,貢獻力量,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撐起了應有的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為了營造學習宣傳貫徹青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的濃厚氛圍,人民網青海頻道聯合青海省委組織部推出《青·聽|優秀黨員故事》系列報道,傾聽他們用責任和擔當書寫初心和使命的故事。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縣秀麻鄉斗后索寄宿制小學,距離同德縣城105公裡,是同德縣海拔最高、離縣城最遠的一所小學。但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艱苦的地方,劉秀青一干就是24年。身為小學教師的劉秀青懷著一顆對黨忠誠、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收獲了友誼,收獲了知識,更收獲了牧民群眾與學生的敬意和愛戴。

劉秀青為住校學生梳頭。本人供圖

斗后索寄宿制小學所處的地方是牧民們的“夏窩子”。每年一到冬天,牧民們紛紛搬到幾十裡開外的“冬窩子”居住生活,孩子們不得不整個學期都留在學校,最遠的牧民帳篷離學校有50多公裡,孩子們難得回家一次。看著學校男老師們既當任課老師又當后勤人員,劉秀青在承擔漢語教學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時,主動承擔了學校“保育員”的工作。寒冷的冬天,教室裡必須要生爐子,沒有鐵爐子,她就想辦法用泥巴做土爐子。沒有煤,她就每天放學后帶著學生去山上拾柴、撿牛糞。看著孩子們的小手被凍得發紫,她就給孩子們買棉衣、棉鞋,手套、襪子……

在學校,劉秀青還有一份特殊的工作——校醫。有一年冬天,一場厚厚的雪讓學校近50名學生同時感冒。劉秀青便一個個詢問症狀、分發藥品,等她忙完了,食堂的飯早已變得冰涼。還有一次,晚上下著大雨,一名學生突發疾病,腹痛難忍,劉秀青背起孩子就往鄉衛生院跑,一路全是泥濘的土路,到衛生院就花了半個多小時,這期間她也摔了四五跤,但是也不敢歇息,所幸孩子沒事,劉秀青卻被雨淋透了,全身出了風疹。

朝夕相處,傾力付出,學校的每一個孩子都和劉秀青很親,而家長們也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劉秀青,這個曾經不懂一句藏語的老師,如今成了秀麻鄉斗后索寄宿制小學學生及當地群眾心裡親切的“阿媽老師”“阿媽小劉”。

劉秀青輔導學生功課。本人供圖

然而,劉秀青給學校帶來的除了悉心服務,還有響當當的教學成績。講課時她盡量深入淺出,因材施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所有學生盡量聽懂,為了讓學生記得更牢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每次都是漢語一遍、藏語一遍,多次講解。

多少年來,她所擔任的學科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她的各項工作獲得上級領導和周圍同事及學生家長的一致肯定和好評。2006年劉秀青被評為“青海省優秀教師”﹔2009年被評為“青海省十杰教師”之一﹔2015年度被評為“全國最美鄉村教師最受關注獎”﹔2017年度獲青海省第三屆“最美教師”稱號﹔2018年獲“中國好人榜”稱號。

平日裡,劉秀青作為一名黨員教師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時時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她認真學習《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准則》,堅持立德樹人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她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做到認真鑽研新課程標准,仔細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認真備課,注意設計好每堂課的教學方法,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注重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培養,努力探索在教育中培養學生能力發展的新途徑。(楊玥整理)

(責編:劉沛然、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