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的關鍵在人才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提出的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重大要求,大力推進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青海省委黨校組織省內外專家學者圍繞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開展深入研究,現形成系列研究報告,以資參考。
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關鍵在人才,專業人才是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建設的根本保障。
一、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人才瓶頸
(一)旅游人才培養同質化,高端人才缺乏。由於專業師資力量不足,青海省院校旅游專業培養定位主要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才、導游服務人員,對生態旅游急需的經營管理人才、生態保護人才、文化發掘人才缺乏直接對口的專業培養,造成旅游人才培養同質化現象嚴重。特別是生態旅游發展所需的自然教育、民族生態文化、高層管理、項目規劃、投資分析、環保技術、小語種翻譯等高端人才嚴重缺乏。
(二)民族文化傳承人才接替不足,斷代趨勢凸顯。青海民族地區多元文化資源類型豐富,然而民族文化傳承人才卻出現了嚴重的斷代危機。一方面,年輕一代對原生態文化的學習和繼承缺乏內在動力。在信息化時代外來文化的影響與沖擊下,當地年輕一代對自身的民族傳統文化價值深入學習了解的積極性不高,缺乏深刻認識,隨著老一代民族文化傳承人的故去,民族民間技藝失傳現象比較嚴重﹔另一方面,受經濟發展和地區間收入差距的影響,邊遠地區的年輕一代大多選擇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就業,民族地文化傳承人才外流至發達地區現象突出,造成民族文化傳承人的斷代。
(三)導游人才素質良莠不齊,結構不合理。導游是地方文化的活名片,民族地區的導游人才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表達是否准確到位,決定著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特色和魅力。目前,青海省導游從業人員約2000人,其中絕大多數為中職畢業的初級導游,高層次的生態導游嚴重不足,導游結構失衡。旅游專業本科畢業的導游人才流失率高,既懂民族語言又懂普通話的導游少之又少,且不願意到偏遠的高海拔地區工作。
二、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人才培養建議
(一)成立生態旅游研究院,提供智力支撐。依托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師范大學共建的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成立生態旅游研究院,開展生態旅游相關的研究、決策咨詢、規劃以及培訓工作,為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提供智力支撐。
(二)增設生態旅游相關專業,實現梯度人才培養。整合青海省本科院校資源與師資力量,依托青海省優勢師資及學科專業基礎,通過增設生態旅游等相關專業,形成專科、本科、研究生多層次的學術型和專業技術型人才梯度培養模式。在職業院校增設森林生態旅游與康養專業,培養具備導游、森林動植物鑒賞、旅游市場營銷、生態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在本科專業中增設生態旅游、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文化產業管理、民族旅游、體育旅游等本科專業,推進跨學科領域人才的培養,培養能在文旅行業從事相關教學、管理與服務工作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在研究生培養中增設國家公園與生態旅游研究、民族文化生態、民族生態學、民族旅游開發與管理等研究方向,重點培養生態旅游高層次的研究型人才。
(三)分級分類開展生態旅游培訓,提升培訓效果。生態旅游領域涵蓋范圍廣,社會各行業、各部門對人才的規格、層次的需求各有不同。為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部門的需求與學生擇業的要求,積極構建人才分類培養模式,加強院校、企業、政府協同育人機制,依托省教育廳和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建指導的青海省旅游職業教育集團、文化旅游產品IP創新實驗室等平台,開展生態導游及志願者的分級分類培訓工作,包括技術技巧能力、安全能力、組織能力、講解能力、應變能力等。
(四)多渠道吸納對口院校師資,促進教師隊伍建設。首先,依托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做好2021—2022學年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有關實施工作的通知》,申報專業師資需求,利用教育部直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退休教師優勢資源,充實青海師資力量,促進青海省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其次,加大與對口支援院校間的教學、科研合作,強化對口院校的幫扶力度。再次,採用調動、外聘、招聘、引進等方式,吸納青海省內外的優秀生態旅游人才,補充生態旅游相關專業師資。最后,實施“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工作力度,提升教師實踐操作技術和能力,構建融專業理論和專業實踐技術能力於一體的教師素養新體系。
(作者系青海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柏樹山下 白唇鹿現身
- 近日,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柏樹山出現成群白唇鹿在山間奔跑、覓食。白唇鹿是我國特有鹿種,是一種典型的高寒動物,棲息地海拔約在3500-5100米,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帶的高山草原地區,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