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青稞酒公司發布的一則針對其“勾兌傳聞”的聲明,成為青海群眾茶余飯后的談資。聲明中一再強調該公司一直堅持糧食釀酒,十分注重環保節能生產以及工藝革新。雖然這則聲明的態度十分誠懇,但對重塑青青稞酒公司的品牌形象而言,效果似乎不太理想。
作為青海“青字號”龍頭企業之一,青青稞酒立足青海資源優勢,打造了一個叫得響的青海品牌,對助推青海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這個層面上說,此類“勾兌”謠言所傷害的不止是青青稞酒一家企業,或許是所有青海“青字號”品牌。
誠然,青青稞酒可以用上市公司的名譽作擔保,通過發聲明、“透明工廠”直播等方式証明自己沒有“勾兌”,但青海其余大大小小的青稞酒企業又要如何自証清白?
青青稞酒公司釀酒車間。人民網 劉沛然 攝
作為青稞酒行業的龍頭企業,青青稞酒帶動行業發展的作用毋庸置疑,即使虧損也沒有放棄“走出去”的海外發展戰略:2013年斥資1300余萬元在美國收購酒庄,希望通過美國烈酒的流通渠道引導青稞酒走出去﹔2016年設立全資孫公司,獨立運營出口青稞酒﹔2019年至今的在建工程中,更是包含多個海外項目。
目光回到青海省內其他青稞酒企,沒有龐大資本加持的這些企業發展相對艱難。有業內人士指出,青稞酒僅在青藏區域名氣較大,全國基礎薄弱﹔且作為釀酒原料的青稞本就屬於小眾產品,缺乏龐大的受眾基數。另一方面,不少青稞酒企業、作坊仍處於小而散、小而亂的階段,個別青稞酒企業或許為了節約發展成本,採用酒精勾兌的方式來“釀酒”。
青青稞酒公司。人民網 劉沛然 攝
如此,盡快組建產業聯盟、制定行業標准,通過行業力量加強企業自律,加速淘汰“勾兌”酒企,就顯得尤為迫切了。至於如何粉碎謠言,僅靠青青稞酒公司的力量也顯得勢單力薄,恐怕需要整個青稞酒產業團結一致、共同發聲。
需要注意的是,從這次青青稞酒公司辟謠的效果來看,許多本地群眾認為“更像是軟廣告。”如何更高效、更深度、更立體地傳播品牌形象、助推品牌發展,不僅是青海青稞酒企業,更是青海“青字號”品牌需要共同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