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歐陽中石一生牽挂書法藝術的發揚

以書煥採 切時如需

趙婀娜 陳炳旭

2020年11月13日09: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歐陽中石。

資料圖片

  人物小傳

  歐陽中石,1928—2020年,我國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原顧問,當代書法學科建設重要開拓者。

  “我這一生,概括起來,就三句話:少無大志,見異思遷,不務正業!”這是歐陽中石對自己的評價。

  但作為書法家,他曾兩次獲得中國書法蘭亭獎﹔作為教育家,他是我國第一位書法博士生導師,在他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首都師范大學成為我國第一所擁有完善書法高等學歷教育體系的學府﹔作為戲曲家,他被人贊為“疑是奚君又重來”﹔作為學者,他在邏輯、音韻、戲劇、書學、語文教育學等領域均有較高造詣。

  11月5日,歐陽中石逝世,終年93歲。

  為 學

  始終感念恩師惠澤

  歐陽中石常說自己“空負雨露”。這是自謙,更是對恩師的感念。

  年輕時,歐陽中石同武岩法師、吳玉如習書,向奚嘯伯學戲,從齊白石作畫,隨金岳霖研究哲學。他將老師視為自己“人生中很大的驕傲”,常說“盡管這些老師教育我的時間有長有短,但他們給予我的惠澤是無限的,應該說指導著我的一生”。

  他常提起少年時向武岩法師學書法的故事:“武岩法師真高明。他騙我,要學書法,得買他的紙。外面一毛二分一張的宣紙,到他那裡五塊錢一張。我那時還是個孩子,信以為真了,所以不敢在那麼貴的紙上寫,從早到晚隻埋頭看他寫的范字,眼耳心手,用足氣力一齊調動起來去觀察、感受、吸收、攝取,就是不敢在紙上落筆。他嚇唬我,不寫,這紙就收回了。我又舍不得,隻得狠狠心,寫了,沒想到還就很像字模了……自此懂得什麼叫‘臨帖’,也懂得了最重要的學習原則:動腦比動手重要。”

  歐陽中石后來才知道,老師並沒有真收錢,第二天就把錢退還到自己家了。“他善於抓住我的心理,巧妙地讓我努力學習。”歐陽中石說。

  最令歐陽中石動情的,當屬京劇老師奚嘯伯。1943年,十幾歲的歐陽中石在同學家偶然唱了一首奚派的《白帝城》,未成想奚嘯伯就在屋內,當即收他為弟子。幾十年間,兩人情同父子,始終保持書信往來,直到奚嘯伯去世的前一天,他寫給歐陽中石的最后一封信中仍在探討藝術理論。

  “恩師教我的,不僅僅是教學方法,更是如何做人。”歐陽中石如是說。

  為 師

  自謙只是一個教書匠

  “先生從不讓別人稱他為大師,常說自己就是個教書匠。”歐陽中石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葉培貴說:“這不只是謙虛,也是先生對自己為師的理解,匠人、匠心。”

  為師七十余載,從小學到大學,歐陽中石幾乎教遍了各個年級。上世紀80年代,歐陽中石開始思索把書法教育納入中國高等教育體系。1985年,他創辦了成人書法大專班,開啟中國書法高等教育學科。

  十余年間,歐陽中石幾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國書法教育中,第一次在我國高校建立了完整的書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創建了教育部第一個書法類藝術師資人才培養培訓基地、中國書法學科中唯一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第一個省部級重點學科,開辟了書法教育的廣闊天地。

  在育人方面,歐陽中石一直強調立德、立學、立言。“書寫的品質取決於文心靈性的程度,光有寫字的手性是不夠的,這是書法的奧秘與要訣。”在歐陽中石看來,文化承傳更重要的還在於內涵、品性和精神的延續。學生們都說,先生的教誨從未止步於技法,更在於德行與人格。

  “教了這麼多年書,做了一點事情,很欣慰。”歐陽中石說。

  為 人

  用書法藝術為時代作貢獻

  書法藝術的發揚與傳承,是歐陽中石心中最大的牽挂。他常對學生說:“漢字是那麼美妙,把漢字的魅力、中華文化的魅力推而廣之,是我們獻給世界的厚禮,也是我一個教書匠的夢想。”

  作為連續五屆全國政協委員,20多年來,他以個人名義或與他人聯名,提交有關教育、文化、書法等提案97件。他提出應在中小學生中加強書法教育,從對漢字的認知和發揚做起。2011年6月,在歐陽中石的倡導下,首都師范大學“漢字認知與表現研究中心”成立。2013年,他還作為首席專家為教育部主持制定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

  歐陽中石常說,書法是“小道”,必須有“大學問”在其背后作為支撐,要把書法放到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去學習、研究。他曾寫下“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採,賦以生機。”后來他又將“賦以生機”換成了“切時如需”。他認為書法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反映時代的需求,才能對社會有所裨益。

  用書法藝術展示文化之美,用書法藝術為時代作出貢獻。歐陽中石如是說,也如是做。他在許多學校都設有獎學金,卻拒絕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他還募集200萬元設立“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學獎”。面對各類榮譽,歐陽中石總是一推再推,他常說:“做過了就是最好,干嗎非要記得。”

  一生躬耕為學、一生匠心為師、一生平實為人,這就是歐陽中石的真實寫照。

  (郭圓圓參與採寫)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