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幸福生活 看青海鄉村蝶變

甘海瓊 劉沛然

2020年10月17日11:16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村子有看頭、日子有奔頭、產業有盼頭……在河湟大地、三江源頭、祁連山下……昔日的貧困村一改往日容顏,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大踏步邁進,點綴著江源大地。

東至溝村:美麗新鄉村裡看到的俏模樣

游客在東至溝村。資料圖

東至溝村木屋別墅區。楊玥攝

涼亭、木屋、青磚碧瓦農家院……西寧市大通縣朔北鄉東至溝村,一座座干淨整潔的庭院矗立在道路兩邊,勾勒得錯落有致。昔日這個山大溝深、靠天吃飯的東至溝村,如今被叢叢鮮花、整齊的籬笆包圍。村子裡停車場一排排小汽車顯現出鄉村旅游市場的火爆,一塊塊鮮艷醒目的農家樂招牌傳遞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息。

村民王生貴自己動手,將家裡的小露台做成游客們喜歡的樣式,擺上躺椅和大陽傘,放眼望去就是東至溝的綠水青山。獨發展不如共發展,同富裕才是真富裕。為帶動窎溝片區10個村發展鄉村旅游產業,2017年朔北鄉窎溝片區旅游聯盟中心黨委成立,利用旅游資源,形成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在建設美麗鄉村、發展庭院經濟中,東至溝村民得到了實惠。

班彥村:春暖花開,特色產業開花節節高

唐宋攝

陳安陽攝

道路干淨寬敞,屋舍整齊排列,百姓們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海東市互助縣班彥村儼然一副高原美麗鄉村的模樣。然而在2016年之前,班彥村的百姓還住在高山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靠著“一畝三分地”生活。出行、吃水、看病、上學、娶親等難題處處困擾著班彥村百姓。

2016年,班彥村村民集體搬到了靠近公路的班彥新村,2017年,依托當地優勢發展了盤繡園、八眉豬養殖、光伏、酩餾酒近等十項特色產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309元,實現了整體脫貧摘帽。

如今班彥村的老百姓們腰包鼓了起來,成了名副其實的幸福村。說起搬遷前后的生活變化,班彥村釀酒大戶呂有金笑得合不攏嘴:“做大做強是我接下來的目標,也希望能帶動其他村民一起致富。”

白楊溝村:農家院中氤氳的小康味道

夏日祁連的好風光。安雪姣攝

白楊溝村農家樂特色菜。安雪姣攝

一戶戶農家小院錯落有致,一條條鄉間道路干淨寬敞,一家家農家樂生意紅火,這是海北州最美鄉村——白楊溝村。

依托白楊溝村豐富的旅游資源,村民們在政府的帶領下,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業,輻射帶動更多群眾參與到以鄉村旅游為核心的致富產業中。2017年白楊溝村15戶38名貧困戶實現穩步脫貧,並順利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鞏固期內未發生返貧現象。

經營農家民宿的白楊溝村村民小馬說:“希望越來越多的朋友們來我的家鄉旅游,現在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下一步我還想把美食和民族文創產品也做起來。”

塔拉灘:陽光下“晒”出來的好日子

光伏羊。資料圖

塔拉灘陽光下的光伏板。甘海瓊攝

“為生活,要養牛羊種地﹔為生態,需禁牧退耕。兩難中,風沙逼走住戶,最多的搬家3次。”海南州共和縣恰卜恰鎮西台村黨支部書記馬進學說。

但生態與脫貧從來不應該是矛盾的。抓住國家政策機遇,立足特殊地理氣候條件,塔拉灘建成了光伏發電基地,探索出了“光伏+生態”的扶貧路徑。

有了光伏板遮掩,荒灘上的草慢慢長了起來,太陽能電池板下綠草繁茂,還特意留出1米多的高度,方便羊群穿行吃草。秋冬季時,除草消除火災隱患也成了如今當地扶貧的工種。塔拉灘園區設置脫貧戶光伏公益崗位5664個。

西台村村民馬生建激動地說:“多虧了光伏分紅,我還能去園區放羊,算下來每月能掙3000元。”因為光伏,塔拉灘上成千上萬個“馬生建”“像重新活了一次。

巴音村:告別傳統產業 迎接“天空之鏡”

“wifi1726、密碼****”,這個標志張貼在巴音村宋永梅家庭賓館最醒目的位置。“開家庭賓館我們也是新手,現在的人走哪都離不開網絡,所以我們也要滿足顧客們的最基本需求。”

位於海西州烏蘭縣茶卡鎮的巴音村,是一個漢族為主,蒙古族、藏族聚居的農業型重點貧困村。2013年,巴音村35戶村民告別“下雨怕漏,下雪怕冷”的瓦房,揮別傳統的種植業,從20公裡外的地方整體搬遷到茶卡鎮區。近年來,巴音村緊緊抓住茶卡鹽湖旅游蓬勃發展的大好機會,探索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走產業扶貧之路,農民收入顯著增加。

如今在巴音村,像宋永梅一樣經營家庭賓館的村民已經有25家。依托“天空之鏡”茶卡鹽湖景區走上了旅游扶貧的增收路。

德吉村:黃河岸邊的幸福明天

德吉村村容一景。劉歡攝

唐宋攝

黃南州尖扎縣德吉村位於黃河邊上,這裡被譽為“青海小三亞”,陽光沙灘、花海棧道景觀吸引不少省內外游客紛紛前來打卡。

2017年,德吉村村民走出大山,搬遷到了黃河邊,在政府的扶持下,德吉村依托村邊的黃河風景和交通便利等優勢,發展以鄉村旅游為龍頭,特色農業、光伏等產業深度融合的扶貧特色產業。截止到2019年,德吉村年人均收入從搬遷前的不足3700元增長至9800元。

看到村裡的變化,常年在外打零工的達巴回到家鄉開起了農家樂,既能照顧上小學的兒子,每年還有5萬多元的純收入,“再也不用四處打工討生活了,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這麼多錢,原來想都不敢想。”達巴說。

德吉,藏語意為“幸福”,如今德吉人民正奔向幸福的明天。

甘達村:不等不靠,授人以“漁”

甘達村超市新貨拆箱上架 陳安陽 攝

甘達村草灘上的草原風情度假村 陳安陽 攝

在距離玉樹市15公裡的308省道旁的甘達村,有一家當地百姓中口口相傳的綜合超市。而甘達村,就是靠著這家“甘達村超市”脫貧增收,為其它村子分享了不少成功經驗。

知道靠分紅走不長遠,甘達村調動村民的內生動力,不再“等靠要”過日子,轉變思路的建檔立卡戶尕巴鬆保夫妻走進了合作社的糌粑加工作坊,開始了“職工”生涯,“除了年底合作社分紅的資金,現在我們夫妻倆還有每年45000元的打工收入,日子越過越踏實了。”

如今,甘達村利眾專業綜合合作社實現固定資產達600萬元,2019年合作社淨收入128萬元。“閑不住、不能閑”的甘達村人,靠著雙手讓幸福生活更加穩固。

噶丹村:幸福匯聚在干淨溫暖的“黃河源”

扎西才仁家的電磁爐。甘海瓊攝

2016年開始,果洛州瑪多縣對境內扎陵湖鄉、黃河鄉、瑪查理鎮三個鄉鎮22個村庄的1036戶居住分散、偏遠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易地搬遷、集中安置。2018年,扎西才仁一家從黃河源鄉熱曲村,搬遷至安置點瑪查理鎮“幸福匯聚之地”噶丹村。

“你們家暖氣在哪裡?”“我們家的是地暖!”電磁爐上煮的奶茶冒出熱氣,扎西才仁熱情地給來客倒茶。“用上電灶,沒有了以前煙熏火燎的味道,家裡干淨了不少。”2018年,扎西才仁聽說縣上在推廣不用燒煤炭牛糞的電取暖設備,立馬給家裡安裝了電磁爐、電暖炕和地暖設備,走在了全村的前列。

如今接通了大電網、有了自來水,家裡還有人在做生態管護員,扎西才仁自己的裝修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日子也像村子的名字一樣,匯聚了幸福。

(責編:甘海瓊、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