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人民觀察)

劉元春

2020年10月16日09: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入闡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內涵特征和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有效路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對於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確保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從經濟學意義上分析,國內大循環是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國內分工體系和市場體系為載體,以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為補充和支持,以國民經濟循環順暢、國內分工不斷深化、國家技術水平不斷進步為內生動力的經濟循環體系。國際大循環是以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為基礎,以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為依托,以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為主要表現形式,各經濟體基於比較優勢相互競爭、相互依存的經濟循環體系。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大循環必然與各國經濟循環相對接,各國經濟也需要在開放中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實現更好發展。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意味著不重視對外開放,也不意味著要擠壓或放棄國際大循環,而是在更高水平融入國際經濟循環體系的同時,從我國國情出發,遵循大國經濟發展規律,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分工和技術創新的發展推動國際分工和國際技術創新的發展。

  新發展格局不是對過去發展戰略的否定,而是在新發展階段對發展戰略的提升和深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的供給基礎、需求基礎、制度基礎、實踐基礎、理論基礎,提供了戰略窗口期。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順應經濟發展規律,著眼於發揮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且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投資需求潛力巨大等發展優勢,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的,是對既有發展戰略的提升和深化。換言之,新發展格局是高質量發展在新發展階段的具體體現,構建新發展格局依然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同時,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更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進行新一輪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因此,新發展格局具有繼承與創新辯証統一的內涵和特征。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就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適應我國消費結構升級進程加快的趨勢,既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打通阻礙釋放消費潛力的痛點和堵點,又積極擴大優質商品進口,滿足不同類型人群的消費需求﹔用好積極財政政策,擴大有效投資,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實施步伐,促進技術進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新發展格局中,供求平衡關系不僅體現在靜態視角下供求的總量平衡,而且體現在適配性上的高水平動態平衡。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抓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個關鍵。實踐証明,隻有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建立起不受制於人的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不僅是成功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而且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關乎我國發展全局和經濟安全。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對標世界一流,加強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打造發展新優勢。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全局性的戰略決策,也是一個著眼長久的戰略決策。應當認識到,發展國內大循環,不是要讓各地搞區域內循環或產業內循環,而是要促進各個地區、各個產業之間的分工協作和貿易流通,暢通整個國民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應對中長期問題、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國家整體性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大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下加速變化的必然選擇,而不是應對某個局部、某一問題的被動之舉。在理論和實踐中,須從全國一盤棋的高度看待國內大循環,把新發展格局放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中來把握。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