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資源學家王浩——

四十年,走遍大江大河(自然之子)

本報記者 谷業凱

2020年10月13日09: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王浩院士近照。中國水科院供圖

  核心閱讀

  參與南水北調研究、論証和規劃,多次遠赴西部開展水資源規劃,呼吁建設“海綿城市”解決城市內澇問題……40年來,王浩院士一直在和水打交道,足跡幾乎遍布中國各大江河湖泊。

  中國水科院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玉淵潭南路上,永定河引水渠由此經過。不遠處的小區裡,就是水文水資源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的家。

  雖然從自家小區到辦公室隻有幾百米,王浩還是在辦公室放了一張折疊床。“困了就睡覺,醒了就做事,吃飯也是就近在食堂吃一點。”談及科研安排,王浩說,時不我待。

  67歲的王浩一直在和水打交道,進入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工作,他一干就是40年,足跡幾乎遍布中國各大江河湖泊。

  關注“水問題”——

  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哪個先上?

  截至今年6月21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306億立方米,惠及四省市6700萬左右人口。這一規模宏大的調水工程,是人水和諧理念的生動實踐。當年,南水北調工程啟動全面論証時,王浩參與了研究、論証和規劃。

  “當時專家們對先上東線還是先上中線進行了討論。”王浩回憶,“東線有利的方面在於,沿途自南到北的一系列湖泊具備調蓄能力﹔京杭大運河也可以適當拓寬,工程難度小、保險系數高。”

  “東線的水質比不上中線,需要提水,運行費也比較高。中線的好處是覆蓋面廣,受益區大,缺點就是沒有調蓄能力。”王浩說,“我們主張先上哪個都行,兩條線並行作業,哪個先通都行,最后我們的方案被採納,工期也隻相差一年。”

  看似折中的方案,其實是經過反復討論、充分論証才得到的“解”。水文水資源研究經常要面臨“兩難”甚至“多難”選擇。

  當前我國的水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勻,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相匹配,洪澇災害、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系統退化等新老水問題疊加,極端和突發事件等“非常規水問題”也有上升趨勢。這些問題症結何在?

  王浩認為,不論“水問題”的表現形式如何,其原因都可歸結為流域水循環所導致的失衡問題。

  供給有限、需求旺盛,既要保証生產生活,又要兼顧生態平衡……經過多年潛心研究,王浩系統提出“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理論,在水利、環保、林業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效益。

  摸清“水家底”——

  伊犁考察,摸黑起早走800多公裡

  王浩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大河,其中,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當屬上世紀90年代在西部做水資源綜合規劃的經歷。

  當時,塔裡木河、額爾齊斯河、伊犁河流域以及天山北坡17條年徑流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河流,都需要做水資源規劃。

  新疆土地面積約佔全國的1/6,但水資源僅為全國總量的3%。如何幫助新疆高效合理地利用水資源?沉甸甸的責任壓在了王浩肩上。1993—1995年期間,王浩每4個月才回北京一趟,剩下的時間基本上都“扎”在新疆。

  “路程太遠,經費又緊張,住在當地能專心研究。”王浩說得輕描淡寫,但出野外著實是件苦差事。“當時伊犁沒有機場,從烏魯木齊開車過去要走800多公裡,路也不好,我們早上摸黑起來,晚上也要天黑了才能到。”他回憶。

  1994年10月底的一天,王浩和研究團隊路過果子溝、即將進入伊犁河流域時,突遇暴風雪,道路全部被積雪覆蓋。為了節省燃油,一行人硬是在車裡凍了一宿,第二天中午才把車開出去。

  1996—2000年,王浩繼續擔任西北水資源項目的技術負責人,主持西北6個省份的水資源承載能力與合理配置研究,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水資源規劃基礎。

  有水才有生態系統,有水才能有人。西北生態脆弱區的景象深深印刻在王浩的腦海裡,這也讓他對生態流域建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認為,要解決我國的水問題,生態流域的建設和保護十分重要,“要通過一系列調控措施實現良性的水循環,使水與人類社會相適應。”

  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王浩經常一年有200多天出差在外。如今年過花甲,他仍然經常奔波在一線。“中國這麼大,隻有多跑跑,才能把我們的水家底摸清。”他說。

  瞄准“水需求”——

  研究海綿城市,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哪裡有需求,就向哪個方向發力。比如,有的城市經常發生內澇,王浩就提出了以“一片天對一片地”為核心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

  “城市水問題的本質是城市水循環的失衡,海綿城市建設就是要通過一系列措施實現城市良性水循環,使水與人類社會相適應。”對此,王浩將海綿城市科學內涵概括為“洪澇海綿化、黑臭清潔化、雨水資源化”三個方面——通過海綿化設施降低並延緩洪峰極值,減少城市的雨洪積水﹔加強點源污染控制和面源污染防治,同時開展水生態修復﹔把雨水視為資源,盡可能把更多的雨水滯留在當地,補充生態用水和社會經濟用水。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是王浩多年來一以貫之的治學原則。他提醒,要防止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搞“一刀切”,不同地域的城市應當採用不同的策略。

  談及學習水利專業的初心,王浩說:“水利是個苦專業,但既然干了這行,就要干出一番事業,個人目標要和國家需求緊密結合。”

  40年來,王浩用自己扎實的研究推動著水文水資源學科的發展。如今,他的許多學生已經成長為我國水資源科技保障的中堅力量。他們也和王浩一樣,活躍在祖國的江河湖泊之畔、城市農村之間。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