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源頭生態使命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蔣瑩

2020年09月17日14:48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青海省水利廳供圖)

以山為筆,以水為墨,青海的大美躍然中華大地之上。

眼下,江源之地秋意漸濃,青海省西寧市湟水河濕地公園內依舊翠色流淌,清波潺潺。“湟水河作為黃河的一級支流,如今隨處可見白鷺、棕頭鷗,還有成群的野鴨子,這說明咱們黃河沿岸的水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是真正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生態攝影師葛玉修感嘆道。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一年來,青海扛起“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源頭責任,在黃河流經的15.23萬平方公裡的源頭大地上,持續推進“守護母親河、推進大治理”專項行動,5925名河湖長守河有責、治湖盡責,為黃河永世安瀾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治污修復永葆貴德黃河清

(貴德縣河長張銀忠攝)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在青海省貴德縣,唐代詩人劉禹錫眼中的澎湃黃河似乎“換了氣質”,盡顯澄澈與優雅。

“我們每天清晨傍晚都會巡河一次,在黃河上工作,滿眼都是風景。”48歲的張銀忠是貴德縣的一名河長,從水車廣場到黃河風情園短短300米的河道,他來來回回走了兩個年頭。“巡河前打開手機APP,遇到污染河道的情況,我們就隨時拍照,上傳到縣級有關部門,及時處理。”

黃河流經貴德縣境76.8公裡,素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美譽。往往這一“名頭”給當地水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小威脅。“知名度大了,游客多了,農家院也紛紛開業,垃圾到處都是,真的是臟亂差。”張銀忠回憶說。

保護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2018年以來,貴德縣按照青海省總河湖長令、黃河河湖長令工作要求,持續推進黃河貴德段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修復專項行動,在保衛藍天淨水上下足真功夫。

揮別臭水溝,建設生態濕地。2019年10月,貴德縣投資3600萬對黃河吊橋南岸進行水生態治理:建設復合流潛流濕地4.76公頃、表流生態濕地8.22公頃,實施尾水深度淨化生態濕地系統建設﹔投資505萬元實施崗拉灣水源地保護工程,貴德縣城2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劃、立、治”工作全面完成並通過國家驗收。 

於此同時,貴德縣實施涉及71個村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完成了農村公共水廁建設、配發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修建生活垃圾高溫熱解處理站等,有效夯實了農村環境基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目前,貴德縣各項生態環境指標持續向好:林草覆蓋率達到81.2%,森林覆蓋率達到13.9%,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6%,黃河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水質達標率達到100%,空氣優良率達到98.8%。

梨花綻放、楊柳依依。傍晚時分,張銀忠牽著母親在夕陽中巡河漫步,白鷺、水鴨游弋岸邊,一幅壯美的新時代生態畫卷正在貴德徐徐展開。“垃圾少了、濕地多了、臭水溝不見了,空氣更好了,旅游更旺了。”提起如今的變化,張銀忠欣慰不已。

治理河道採砂 還尖扎靈秀之氣

(尖扎縣水利局供圖)

微風伴著些許涼意、翠綠的黃河水靜靜擁攬著兩岸橙色的山巒……傍晚時分,尖扎縣水利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隊長萬瑪添了件衣服,便和隊友們開始了又一夜的巡河工作……

黃南州尖扎縣位於青海省東南部,黃河縱貫南北,境內流程96公裡,藏語裡,尖扎意為“萬靈的天堂”,也正是母親河的浸潤,造就了尖扎的靈秀之美,讓這裡有著高原難得的溫潤氣候。

“時間倒回至五年前、十年前,黃河兩岸的垃圾不堪入目,老百姓隨意丟棄垃圾更是常態。經過治理如今環境已經徹底改變了,毫不夸張地說,咱們尖扎就是山清水綠。”萬瑪打著手電筒,一邊巡河一邊說。

環境好了,污染少了,但非法採砂卻成為了尖扎水環境治理過程中的“硬骨頭”。在黃南州尖扎縣與同仁市交界處,周邊的村民為了修建房屋,經常趁著夜間的昏暗,偷偷跑到河道邊採砂。“尤其是每年的七、八月份,老百姓鑽了兩地交界處執法難的空子,違規採砂,嚴重影響河道生態及行洪安全。”

近年來,尖扎縣按照青海省《關於開展河道採砂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要求,組織縣河長辦及水利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與縣公安、縣自然資源、縣生態環境、縣交通等相關部門整體聯動,開展河道砂石料場專項整治,做到所有河段、所有許可採區全覆蓋。

截至目前,尖扎縣共巡查河道260余次,督查發現“四亂”問題58件,總體整改完成率達到98%,河湖面貌明顯改善。

(尖扎縣水利局供圖)

荒山因綠變美,農民因綠而富。2018年起,尖扎縣針對縣域內黃河沿岸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的情況,大力發展苗木種植和造林綠化,不僅在黃河上游筑起一道道牢固的綠色屏障,更讓老百姓們在家門口實現脫貧就業。

“通過開展每年的植樹活動,作為護林員我每個月都有1800元的工資,這樣既美化了家園,還能保証在家門口就有一份固定的收入,對我們貧困戶來說幫助非常大。”尖扎縣南山綠化點的護林員李先說。

將清潔與溫暖留在黃河源頭

(曲麻萊縣城入口 蔣瑩攝)

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縱橫的玉樹大地上,綠茵茵的高山草甸鋪向天際。“曲麻萊的意思就是黃色的河流,曲麻萊地處黃河源頭,生態保護容不得半點馬虎。”玉樹州曲麻萊縣縣長尼瑪扎西邊說邊帶著本網前往平均海拔4500米的曲麻萊縣第二完全小學,這裡的清潔能源供暖就是當地人踐行生態責任的最好印証。

“你好、謝謝……”在學校裡,初次面對攝像機鏡頭的孩子們絲毫未顯生澀,熱情地與記者打起招呼。“過去,學校的取暖設備很落后,孩子們要穿著厚厚的衣服上課,很受罪。”尼瑪扎西回憶說。

曲麻萊縣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屬於典型的高原高寒氣候,年平均氣溫僅有-3.3℃。2015年以前,靠牛糞爐取暖是牧民們世代過冬的方式。

“牛糞燃燒快、熱效率不高,不燒時屋子裡的溫度立馬就降下來了。”尼瑪扎西邊說邊擺手,“牛糞都拿去取暖了,草原的肥料就跟著少了。”

粗放的取暖方式行不通。改變,勢在必行。

2015年,曲麻萊縣告別傳統的牛糞爐,迎來燃煤鍋爐供暖的時代。

“取暖效果如何?”面對記者的追問,尼瑪扎西皺了皺眉,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縣供暖面積6.9萬平方米,年耗煤總量約0.8萬噸,年耗電39萬千瓦時,每月每平方米運行費用達15.53元,年運行費用750萬元,成本太高了,行不通。”

成本高,污染大,在江源之地,燃煤取暖顯然不符合要求。

為了尋找清潔有效的取暖方式,2017年,曲麻萊縣黨政班子組成工作組分赴北京、河北、青海果洛州等地對清潔能源煤改電進行專項考察﹔2018年,曲麻萊縣投資2450萬元,先行對學校、敬老院、黨政部門等公共場所進行供暖改造,當地清潔取暖的大幕,由此拉開。

尼瑪扎西告訴本網,目前,三江源地區清潔能源供暖——曲麻萊縣清潔取暖試點及配套設施項目實施方案已經編制完成。告別了污染氣體的排放,沒有了取暖垃圾的堆放,你看,草原美、家庭美、生活美的曲麻萊,正在為“一江清水向東流”的庄嚴承諾踐行著自己義不容辭的使命與擔當。

(青海省水利廳供圖)

中國夢,黃河情,“中華水塔”水常清。如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青海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時代下,青海將牢記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己任,愛黃河、護黃河、興黃河,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貢獻“源頭智慧”。  (蔣瑩)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