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國家公園百名記者青海行系列活動紀實

2020年09月12日14:11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人民網西寧9月12日電 (楊陽)9月8日至10日,由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主辦,祁連縣委縣政府協辦、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承辦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百名記者青海行系列活動,首站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舉辦。中央駐青媒體及青海省內媒體三十多位記者深度參與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體驗、志願服務自然教育等活動,通過媒體視角充分挖掘和展現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自然環境的獨特魅力,激發公眾生態保護意識,充分實現國家公園全民公益性和共享、共建原則,增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

祁連山作為中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同時蘊含了豐富的冰川、河流、濕地、森林等資源,是我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世界高寒種質資源庫和野生動物遷徙的重要廊道。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涵蓋祁連、門源、天峻三縣及德令哈市17個鄉鎮60個村。

DAY1  村兩委+模式,讓記者眼前一亮

9月8日,省內外記者匯聚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冰溝基地。啟動儀式上,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馬艷萍表示:“希望通過媒體視角充分挖掘和展現祁連山國家公園片區自然環境的獨特魅力,探索出一條具有祁連山特色的生態體驗、自然觀察和自然教育的路線。”

啟動儀式后,記者們來到此行活動的第一站——祁連縣扎麻什鄉郭米村社區。為什麼首站會選擇這裡?聽郭米村黨支部書記韓琳介紹后,記者們心裡有了答案。

郭米村,祁連山腳下一個不大的村落,世世代代村民依靠水草豐美的祁連山草原,保持著半農半牧的傳統型生產方式,然而,這一切因2017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設立發生了改變。

郭米村有大片草場劃入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范圍。“什麼是國家公園?國家公園的設立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國家公園裡還能不能放牧?未來村裡該如何發展……”一系列問題擺在了以畜牧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郭米村村民面前。“雖然我也在不斷學習什麼是國家公園,但我知道建立國家公園是要保護我們眼前的這些山山水水,我想為保護這片綠水青山出一份力。”今年51歲的周曲才郎主動申請當了黑河濕地的生態管護員,每天早上八時左右就出門,和其他管護員一起去巡護。

從以前收入單一的放牧員到生態管護員,周曲才郎放下牧羊鞭,吃上了生態飯。不只是在郭米村,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范圍內,無數牧民和周曲才郎一樣,轉變身份、轉型發展,成為了保護生態的有力踐行者。

與此同時,以調動一線管護隊伍和牧民參與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的“村兩委+”模式也在郭米村推行開來。到底什麼是“村兩委+”?韓琳介紹說,“村兩委+”工作模式是以村委會、村支部為依托,結合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安排,挖掘“村兩委”在生態保護、宣傳動員、黨員帶動等方面的工作潛力。“村兩委+”工作模式涵蓋黨建、宣傳、自然教育、保護模式等內容,簡單來說,就是讓全民參與到國家公園建設和保護中去。

“夏秋季節來郭米村採風的人特別多,我們打算依靠緊鄰國家公園的地理優勢,讓游客生態體驗在園內,觀景消費在村裡。”韓琳邀請當地婦女為記者們帶來精彩的則柔表演。“則柔”一詞源於藏語,意為玩耍,身穿華美民族服飾的表演者或穿插、或對舞,歌聲優美動聽,給觀眾以心情舒暢和幸福的感受。除了則柔,他們還擁有射箭、社火等古老而獨特的民族文化。韓琳信心滿滿地表示,作為黑河峽谷第一村的郭米村是祁連縣發展全域旅游試點村,今后將打造“祁連山國家公園第一村”,發展生態旅游業,帶動餐飲和民宿業發展,增加村民收入來源。

9月的祁連,室外的氣溫已然讓人感受到了初秋的冷意,但環抱郭米村的四周山川漫山遍野一片綠意,淺綠、深綠、翠綠、油綠……陶醉於郭米村山水間的盎然綠意,在氣氛熱烈的則柔表演和射箭表演中,會讓人忍不住來上幾個“森呼吸”。

DAY2  油葫蘆,巡山路上偶遇岩羊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油葫蘆管護站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境內,海拔3300-4800米。9月9日一大清早,記者們便跟隨當地的管護員進了山,體驗了一天他們的日常工作。

相信很多人會感到好奇,為什麼這個地方要叫油葫蘆?這背后有什麼故事?其實,油葫蘆源自藏語,意為“看見文字”,是民國28年也就是1939年時,剛察縣幾個藏族部落從剛察搬遷到此處時,無意間發現山坡上有一些堆集齊整的刻有藏文的石塊,感到非常驚奇,於是奔走相告。 

管護員吉合保在巡山過程中帶領記者來到半山腰的石經牆,這裡大約有200平左右,據說形成在100年到200年前。由於山間天氣多變,前一天剛剛下過雨,道路泥濘濕滑,對普通人而言走起來十分艱難,而各位管護員如履平地。他們都是當地牧民,自幼生活在群山峻嶺中,這些山峰攀爬起來對他們沒有任何難度。“我們就像岩羊,它們能到的地方,我們也能到。”管護員王學清指著懸崖峭壁上正在進食的岩羊群笑道。他說,管護站每天最少派出兩到三輛摩托車,兩人一輛,每次有四到六人進行巡山,每天巡護時間為8到9個小時,每人巡護面積多達千余公頃。管護員們每天早上8時左右出發,進山巡護,入牧戶家宣傳森林防火,看看山裡有沒有野生動物受傷,需不需要救助,野生植物有沒有病虫害。而他們每天的巡護路線就是在這樣山連山、嶺連嶺的崎嶇環境下行走,每天最遠步行達55公裡。保護好祁連山的一草一木就是他們前行的動力。

布設紅外相機、記錄巡護監測情況、發布保護區照片、撿拾白色垃圾……這些就是管護員的基本工作。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公園的設立,祁連山腹地生態環境不斷向好,越來越多的動物如雪豹、岩羊、黑頸鶴、荒漠貓等在這裡安家。管護員承擔著祁連山野生動植物巡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責。

據油葫蘆管護站站長德康介紹,國家公園成立后,管護范圍比較大,希望通過管護把這裡的山山水水保護好,給子孫后代留下更好的寶地。德康告訴記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管護區域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除了隨處可見的岩羊,近兩年,保護區管理局組織技術人員與管護站工作人員,分別於去年和今年開展雪豹監測活動。這說明一個完整的食物鏈已形成,這是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最有力的証明。

在結束了巡山回到管護站基地后,德康站長還為記者展示了紅外相機於今年8月18號拍到的雪豹活動畫面。“我們在今年4、5、7、8月都監測到了這隻雪豹,因為四五月份是雪豹的產仔季,而本次的畫面中它依然是獨自行動,所以我們懷疑它是一隻公雪豹。”德康站長激動地向大家解釋道。

DAY3    座談會,記者感受良多

第三天的活動行程依然豐富有趣。基地工作人員為記者們展示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目前正在使用的大數據平台,包括生態資源、生態監管、生態科研等八大功能,可以提供實時數據監測,自動為管護員規劃合理巡山路線,自動識別動物活動,實時發出火災預警等情況,大大完善了對祁連山的保護力度。 

隨后,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長韓強在座談會上表示,國家公園建設總體規劃就是要把區域內的優質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保護起來展示給公眾,一次生態體驗的過程就是一次展示的過程、一次讓公眾了解並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的過程。並指出,今后,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將繼續遵循“保護第一、公眾參與、全民共享”的工作理念,不僅要繼續加大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程、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為資源調查等工作提供相應技術指導和支撐,還要探索建立“村兩委+”共管模式等措施,加大國家公園建設生力軍。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努力按照規劃體系好、法規制度好、基礎設施好、工作隊伍好、生態保護好、民生改善好、綠色發展好、社會穩定好、環境教育好、區域合作好的標准建設“十好”國家公園。

“非常感謝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和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給予的這次機會,可以使我親身體驗成為一名管護員的艱辛和不易,見証祁連山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土和家園,才能明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重要性。”中新社總編輯趙凜鬆說。參加了本次活動的記者們就生態旅游、加強管護員基礎知識培訓、大力開發祁連山相關文創產品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建設性建議,也分享了參加這次活動的感受。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