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亮“平安中國”的法治底色

本報記者 魏哲哲

2020年08月23日09: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平安”代表著安寧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環境、安定的社會,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這一切,都離不開法治的保障。

  今年以來,全國政法系統勇於擔當、積極探索,在疫情防控、促進復工復產等方面持續發力,為“六穩”“六保”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不斷適應人民群眾對平安中國、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托舉起穩穩的平安幸福。

  回應民生關切,捍衛社會公共利益

  5月7日,在濟南市檢察院的現場監督下,濟南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近12噸不合格牛肉及牛肉制品進行無害化處理,銷毀了可能流向市場、危害群眾身體健康的食品,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去年12月,我們在兩起案件中發現,行為人趙某、馬某某自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26日銷售未經檢驗檢疫的牛肉制品,經公安機關偵查,其銷售的牛肉無中文標識,兩人也不能提供其銷售食品的檢驗檢疫証明,對於公安機關扣押的牛肉及其牛肉制品也不能提供食品合格証明。”辦案檢察官劉瑤介紹,行為人銷售不符合安全標准的食品侵害了眾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危害群眾的健康,雖未構成刑事犯罪,但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濟南市檢察院向濟南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建議其履行法定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對馬某某、趙某依法作出行政處理。

  最終,濟南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分別對二人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給予當事人警告的行政處罰,並對其食品經營許可証依法予以注銷,對被查封的牛肉進行無害化處理。“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協同共治,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劉瑤說。

  守護人民的美好生活,體現在對群眾關切的積極回應上。面對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政法機關積極行動:

  ——在食藥品安全方面,1月至6月,全國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檢察,督促查處、收回銷售、流通中的假冒偽劣食品2.5萬公斤,督促收回流通中的假藥和走私藥品24.3公斤。6月,最高檢又部署開展專項監督活動,其中,外賣包裝材料安全以及“網紅代言”“直播帶貨”等網絡銷售新業態涉及的食品安全及監管漏洞進入重點監督之列。

  ——破解農民工討薪難題方面,司法部開通“農民工欠薪求助綠色通道”,方便農民工獲取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務﹔人民法院建立完善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一站式訴訟服務機制,最大限度降低農民工維權成本和門檻。

  …………

  從嚴厲整治乘車“霸座”到從嚴懲處“搶奪方向盤”,從深入治理電信詐騙到強力打擊涉疫情犯罪,政法機關始終緊跟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執法司法為民,積極回應群眾關注的難點、痛點問題。

  提供法律服務,助力企業渡過難關

  “醫療產品市場需求量大,但是復工復產成本高,如何兼顧好職工權益保障和企業效益?”今年2月,河南南陽市一家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面臨復工復產難題,便向河南大為律師事務所律師畢獻星咨詢。

  這家公司是當地唯一的生產醫用一次性輸液器企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司從1月下旬開始停工。春節過后,企業因具備防疫物資生產能力,急需復工。不過,如何平衡好企業生產和疫情防控,成為企業復工復產時遇到的難題。

  “一方面協助企業制訂計劃,對防疫急需物資生產所需的120名工人安排優先返崗﹔另一方面還要制定上崗后的健康管理方案,做好在崗職工安全健康管理等防疫工作。”為做好復工前的准備工作,畢獻星還進一步協助企業將各項防疫舉措制度化。

  企業復工后,還面臨控成本問題,能否減少不在崗員工工資?“從企業角度來說,對未到崗職工採取降低工資等辦法,有利於保障企業的運行。”畢獻星說,但是,企業也要遵守勞動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保障好勞動者合法權益。最終,企業採納了律師的建議,通過與職工代表進行協商,達成一致,既緩解了企業暫時困難,也避免了與職工產生矛盾沖突。

  記者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針對企業在復工復產時遇到的各類法律問題,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組織廣大公共法律服務工作者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為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債務償還、資金周轉等困難提供公証服務,還充分利用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實體、熱線平台提供法律咨詢,幫助企業在依法履行疫情防控義務的前提下,安全有序開展生產。

  廣東汕頭一家企業運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大,這種情況下能否減免廠房租金?近日,企業老板劉某通過電話向廣東工商聯律師志願服務團成員、北京盈科(惠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寶龍律師咨詢。

  “根據我國合同法,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陳寶龍建議劉某運用法律規定的“不可抗力”條款,與出租方進行溝通協商。最終,通過與出租方積極溝通,出租方表示對疫情特殊時期企業面臨的困難予以理解,雙方達成了“免除租金一個月,減半租金兩個月”的約定,為企業減少租金支出20萬元。

  持續深化改革,提升群眾獲得感

  一段時間以來,奇葩証明、循環証明、重復証明等現象不時出現,成為群眾和企業辦事的煩心事。為推動証明事項清理工作,司法部在中國法律服務網開通“群眾批評——証明事項清理投訴監督平台”,接受群眾對地方和部門設立的奇葩証明、循環証明、重復証明等問題的投訴,解決群眾辦事創業的堵點。

  四川遂寧市市民朱某就通過投訴監督平台反映了一項違規設定的証明事項。朱某投訴的是當地射洪市公安局,他反映的未成年人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証時要求出具村社証明事項屬實,但遂寧市公安局從未出台此項規定。

  原來,此項証明的設定緣於2014年射洪曾發現查處多名違法犯罪人員為“漂白”身份信息,冒用當地未辦理過身份証群眾的信息辦理二代身份証。為了防范再次出現類似事件,當地公安局要求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証人員須提供村社証明。經過溝通解釋,朱某表示理解,當地公安局也取消了這項証明,隻需要監護人陪同並提供監護人居民身份証原件即可辦理。

  如今,群眾反映的地方和部門“奇葩証明”等問題明顯減少。從中國法律服務網“群眾批評——証明事項清理投訴監督平台”受理群眾投訴的數量上看,2018年9月投訴監督平台開通當月,共收到群眾反映証明事項有關問題865件﹔而到去年11月,這類投訴已減少至15件。

  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政法機關釋放的改革紅利展現在人民群眾的一張張笑臉上。近日,吉林省吉林市出入境辦証大廳裡人並不多。原來,得益於吉林市出入境管理部門實行網上精准預約辦証,群眾在“互聯網+公安”平台和“吉林出入境”微信服務號預約辦証時間和地點,智能客服自動推送“最近、最閑”的辦証大廳,有效實現了分流,讓群眾辦証更便利、更輕鬆。

  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取得決定性進展、推出多項出入境便利措施、推行証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和推進証明事項清理……政法機關不斷推進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進一步提升了管理服務質量和水平,激發了社會創造活力,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