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境內的巴哈圖山蜿蜒前行,一滴滴匯聚的雪山融水時而湍急時而平緩,在流經草原、山川后沖刷出適宜人類居住的谷地,養育了青海全境60%以上的人口,這條被譽為青海人民母親河的湟水河,這條承載歷史又見証發展的河流,在三江之源的懷抱中,如慈母般撫育了湟水兩岸的河湟兒女、孕育了燦爛的河湟文化。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青海在不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的實踐中,既要守護好三江源頭,還要守護好黃河的重要支流,讓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湟水河成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坐標,充分體現青海人民的“源頭責任”和“干流擔當”,讓湟水河滿載著青海人民守護“綠水青山”的初心涓涓向東、源遠流長。
奏響湟水河治理“三部曲”
在青海,湟水河以寬廣的胸襟擁抱著流域內1.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著青海全省一半多人口。曾經,人類文明的進步伴隨著城市發展骨架的拉升,粗放式發展未能讓一塊“蛋糕”實現均衡分配,非法採砂、污水直排,無序開發利用使得湟水河水量日益下降,昔日的湟水河不堪人類發展重負,變成了“黃水河”,一時間讓“黃水河”變清成為了多少青海人的期盼和向往。
湟水河生態質量的變化引起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作為一條承載重要發展意義的生態河流,實施湟水河系統性綜合治理迫在眉睫。
群眾的期盼就是努力的方向。2009年我省全面打響湟水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堅戰,開啟了以水促發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態的綠色發展新征程。2011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早日還青海人民一條清澈的母親河”的承諾,提出了推行污染物“全收集、全處理、全測控”的目標要求。
承諾聲聲入耳,行動鏗鏘有力。最嚴格的源頭防控、最有效的工程處理、最強硬的綜合監管,全力攻堅“表現在水裡、問題在岸上、根子在理念上”的症結……青海省以綠色發展理念推進湟水河由單一治理向綜合系統治理轉變,分階段、有重點地推動湟水河污染治理。
多年來,青海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採取“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層層推進”的措施,從針對城市建成區污水收集處理率低和河道亂採、垃圾亂倒等問題,到針對污水處理設施欠缺、處理能力低、標准低的瓶頸問題,再到針對河道水體自淨能力弱、缺水性污染突出的問題,先后排查並整治排污口、實施污水處理廠擴能提標改造及企業廢水深度治理工程、實施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建設、河道生態修復和中水回用等工程,奏響湟水河綜合治理“三部曲”,推動湟水河綜合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現如今,西寧北山美麗園成為了很多市民休閑游憩的目的地之一,鮮花、綠樹、清水成為了城市美景的構成元素。老西寧人都知道,這裡曾經還是北山危岩體易發區,也是西寧城內臟、亂、差的代表地,不僅影響著城市景觀,更對湟水河生態保護潛藏著隱患。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在先后幾年的建設和打造中,這裡迎來了“蝶變”。
不僅有西寧北山美麗園,園博園也即將迎來開放。當一點點的改變串聯起今日湟水河水清岸綠景美的宜居環境,“黃水河”再度變清的背后承載著多少人的智慧與艱辛。今日,在青海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湟水河終於回到了最初的模樣,一處處亮眼的景觀讓單一的河道成為了扮靚河湟谷地的亮眼風景,“重生”的湟水河出落得更加美麗妖嬈。
數據顯示,目前湟水河流域干支和主要流水環境功能目標達標率為100%,28個監測斷面中,優良水質佔比達92.9%,水質總體狀況優,出省境民和橋斷面Ⅳ類水質達標率為100%,且Ⅲ類及以上水質佔比穩步提升。
因河而生的濕地公園
伴著7月的柔風,走進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落日的余暉洒向清盈的水面,搖曳的蘆葦蕩裡不時傳出幾聲清脆的鳥鳴,岸上的行人感觸著水清景美的愜意,孩童們嬉戲的笑聲在山水間增添了幾分輕盈。
不僅是在寧湖濕地,湟水河道上一處處濕地景觀把湟水河裝扮成了一條綠色廊道。無論從湟水橋上向東張望,還是從民和橋上向西凝視,一處處濕地景觀造就出青海人最普惠的生態幸福。
水涵養著濕地,而濕地淨化水質,兩者相輔相成。現如今,作為青海省著力打造的生態景觀,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不僅成為了湟水河生態指標持續向好的“助力劑”,更是省會西寧的一處亮麗景觀,從空中向下俯瞰,那充滿生機的綠色填滿了視線,生機盎然。
近年來,青海省在西寧市相繼實施了湟水河河道綜合治理及濱水休閑綠道建設、北川河生態河道建設、寧湖景觀改造、湟水河濕地海綿化改造及景觀提升、城市綠道系統建設等項目,建成了海湖濕地、寧湖濕地和北川濕地三大片區,濕地公園面積從508.7公頃增長為599.06公頃,濕地面積從241.41公頃增長為374.57公頃,濕地率從47.5%提高到62.53%,濕地公園正成為青海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名片,2018年12月29日,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通過試點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幾年來,青海省多措並舉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力度,完成濕地公園生態環境本底調查,建立濕地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體系,建成開放全省第一家濕地科普館,實施湟水濕地恢復工程等,保護和恢復以河流和湖泊為主的濕地生態區,同時新建鳥類“生境島”30多處。
目前,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初見成效,野生動植物資源不斷豐富,分布有野生植物33科82屬103種,濕地鳥類高達62種,猛禽9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7種,省級保護動物10種。
這幅美好的生態和諧畫卷或許在十年前還只是期盼,但就在今天,在青海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中,藍圖願景終於成為了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
綠色耀眼的景觀河
“高原水城、夏都花園、文化走廊”,西寧北川河濕地公園名副其實。從開園至今,一直是眾多青海人打卡的“網紅地”。山、水、城在這裡交融共生,由遠及近,山脈、大地、河流連接成城市中一顆閃亮的明珠,靜靜訴說著湟水谷地幾千年的文化和歷史。
走進西寧北川河濕地公園,綠樹成蔭、流水潺潺、游人如織,當我們在這裡享受休閑之時,是否還記得曾經的模樣:民房錯落的村庄、自然形成的河道,還要滿足城市發展和周邊居民的生活需要。
作為湟水河的一級支流,對北川河實施系統治理迫在眉睫。2012年,西寧市開始規劃北川河核心區生態水系及城市開發建設,結合多年治河經驗,並聘請專業的技術團隊,開始了將“生態水系治理、水綜合管理及城市開發”融為一體的規劃編制工作。
始終把生態保護優先理念擺在工作首位,在生態河道建設中充分考慮水質改善和自然河岸恢復的思路,擴大河床斷面面積,形成大面積的水面濕地,並適當變化原有的水力坡度,形成生態河道與濕地湖泊相結合的連續生態水面。同時,在生態河岸景觀設計中,充分考慮生態修復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恢復了較大面積的生態綠地,實現了“水綜合管理”。
據了解,北川河核心段綜合治理項目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化設計建設理念統籌考慮,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和自然濕地淨化,使得年徑流污染物削減率大於等於70%,構成多形態、豐富的水系格局,實現北川河“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目標。
清水盈盈、鳥鳴婉轉、岸綠景美正是對此時湟水河最好的描述。當7月的暖陽洒向古城西寧,當人們行游或休憩的腳步停留在湟水河畔,這條穿城而過的河流正訴說著歷史的悠久,也傳遞出人們追求美好生態環境的幸福向往。
本版照片由儀增福、路自強、李秉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