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短板 跑贏全面小康“最后一公裡”

楊燕玲

2020年07月13日09:04  來源:青海日報
 

  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青海行動動員部署會指出,“一脫貧、兩翻番”目標已經實現,補短板的重點在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社會進步的“四實現”上。我們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理清思路頭緒,找到方法路徑,在夯實經濟根基、破解公共服務難題、抓牢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社會進步方面下大力氣,跑贏全面小康“最后一公裡”。

  夯實根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邁向全面小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優化產業結構,探索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持續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以品牌、品質帶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讓更多優質農產品走向市場,促進廣大農牧民增收致富。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工作,尤其要積極探索就近、靈活的就業方式,全方位拓展就業渠道,結合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鼓勵自主創業,為經濟社會注入發展活力。

  破解難題,實現農牧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事關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全面小康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強化財政統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普惠性幼兒園佔比,擴大職業教育學校在農牧區的招生規模﹔有效增加醫療資源供給,持續推進標准化鄉鎮衛生院建設,改造提升村一級衛生室,消除醫療服務空白點﹔合理調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准,合理提高低保等社會救助水平﹔改善農牧區公共文化服務,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牧區延伸,擴大文化惠民工程覆蓋面﹔進一步做好農牧區住房條件集中改善工作,讓住房困難群體享受與全面小康相匹配的住房條件。

  抓牢環保,為各族群眾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小康的底色,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關系全面小康的成色。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更加鮮明的態度、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務實的舉措,補齊大氣、水體、土壤治理短板,堅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堅決扛起保護生態環境的政治責任,強化生態空間管控,確保生態保護紅線落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壯大綠色環保產業。

  相互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社會進步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標志。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重點,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為抓手,扎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提升精神文明建設引領力、承載力、帶動力﹔回應熱點、關注焦點、破解難點、疏通堵點、強化支點,推進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以精神文明建設助推基層治理,以基層治理彰顯精神文明建設,讓經濟更加發展、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補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任務。“四實現”既是對小康品質的提升,也是對目標成果的鞏固,必將有力推動青海省經濟社會充分、均衡發展,使青海省小康社會質量更高、成色更足、更可持續。我們要團結一心,凝心聚力,在個體目標上下真功夫,跑贏全面小康“最后一公裡”,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整體目標,讓各族群眾分享到全面小康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