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下“馬蹄疾”

程宦寧

2020年07月11日09:53  來源:青海日報
 

  七月的祁連山,進入了最美的時光,五彩的畫卷在人們眼前一一展開,藍的天,綠的野,紅的山,白的雲,黃的花……

  7月3日,天剛蒙蒙亮,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八寶鎮白楊溝村的馬勇就開著三輪農用車,朝著3公裡外的草場駛去,沒過多久一個140平方米的羊棚便出現在眼前。

  馬勇把農用車停放好,穿上大褂,就開始忙活起來,玉米、青稞、飼料……馬勇熟練地拿著鐵锨按照相應的比例為自家的260隻羊做起了“早飯”。

  看了看手表,顧不上休息,馬勇脫下大褂,開著農用車又奔向了村委會,額頭上的汗水記錄著一路的辛勞。打開村委會的大門,馬勇又開始燒水、打掃衛生,等到大家伙兒都來上班了,馬勇這才忙完,然后坐到自己的工位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別看現在的馬勇不僅有了“鐵飯碗”,還有自己的產業。可在幾年前,他還是村裡的貧困戶,每天都要為一家人的生計發愁。

  提起往事,今年49歲的馬勇有些沉默。因為家中有臥病在床的老母親、患有嚴重心臟病的妻子以及正在讀大學的女兒。馬勇是這個家裡惟一的頂梁柱,一年在外辛辛苦苦打零工,也隻能勉強撐起這個家。

  母親和妻子高昂的醫藥費、女兒的學雜費和生活費、家庭的日常開支,壓得馬勇喘不過氣來。2014年的一場車禍,徹底擊垮了這個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

  “受傷后,我隻能在家養傷,這就意味著一家人沒了收入。家裡本來也沒有什麼存款,就是靠著親戚的幫助才算扛過來。”說起那段最難熬的日子,馬勇的眼睛裡充滿了淚花。

  2015年,脫貧攻堅行動轟轟烈烈地拉開序幕,白楊溝村的脫貧攻堅戰也隨之打響。

  當馬勇的家庭被村上認定為貧困戶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掙扎的。一方面,他確實需要脫貧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作為一名黨員,目前的生活困境讓他感到愧疚。“有了好政策,無論如何我都要脫貧。”用自己的行動戰勝貧困成了馬勇最迫切的心願。

  為了方便馬勇照顧家庭,村委會安排他干起了護林員的工作。一個月1200元的工資雖然不多,但是一項項好政策,讓這個家庭看到了希望。

  2016年上大學的女兒享受到了教育脫貧的政策。“雨露計劃一年6000元的補助,加上三江源助學金10000元,真是解決了我家的大難題,讓姑娘上學有了保障。”話語間馬勇從櫃子裡拿出了一個黑本子,翻開后接著說:“每年冬天民政局會給我們發800元的烤火費,還有產業到戶一個人是6400元,我們家是四個人,一共25600元,我全部入股到了村裡致富能人馬軍的農家院裡了,現在每年都有1500元的分紅……”馬勇把享受到的每一項政策都記在了本子上。

  好政策並沒有讓馬勇產生“等靠要”的思想,反而更激勵他努力奮斗過上更好的日子。

  2017年,馬勇經村干部鼓勵,決定考取貨運駕駛証,通過跑運輸改變生活。村委會主任王鵬德說:“那時候,他總是天不亮就去駕校學車,然后回家還要操持家裡的事情,確實不容易。”

  功夫不負有心人。拿到貨運駕駛証后,馬勇便去找從事煤炭運輸的同鄉人,跟著他們從內蒙古自治區拉運煤炭再到青海售賣,干起了跑運輸的營生。貨車拉運一趟煤需要幾天幾夜,馬勇從不怕苦,把錢攢下來留給母親和妻子看病,給女兒寄去生活費,自己卻舍不得吃一頓像樣的飯。

  馬勇說:“那時候雖然累,但是一想到家人,就感覺渾身是勁兒。”憑著馬勇不服輸的這股勁,2017年11月一家人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好事一件接著一件,馬勇打贏的這場“翻身仗”也贏得了村委會的認可,先是給他獎勵了一輛三輪農用車,然后他又擔任了村委委員,負責村裡54戶人家的大事小情。

  “在外打工漂泊了大半輩子,沒想到在家門口還能吃上‘公家的飯’,平時也能顧上家,一年下來1.9萬元工資,我很滿意。”說起現在的工作馬勇很自豪。

  有了穩定飯碗,馬勇放棄了跑運輸的活,但是腦子活絡的他又看上了牛羊育肥的項目。

  “我們家有草場,牛羊育肥以前也接觸過,學起來不難,早上晚上去喂一下就可以,也不耽誤我白天上班。”馬勇說干就干。2018年通過“530”政策貸了5萬元,搞起了牛羊育肥。就這樣馬勇開啟了白天上班,利用空余時間喂羊的生活,一干就是2年。

  付出總是有回報。“現在我每年靠著育肥羊,加上工資一年也有5萬元的收入。今年羊肉市場挺不錯的,我打算多拿點本錢出來,加大育肥羊的規模……”馬勇算著他的致富賬。

  採訪結束,已經過了下班時間,馬勇顧不上吃飯,開著農用車又奔向了草場,奔向了自己小康路。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