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美好城市環境 增添全面小康成色

秦 睿

2020年07月06日09:46  來源:青海日報
 

城市因其美麗宜居,而成為人們熱愛的家園。

據青海日報報道,自2016年西寧市成為全國海綿城市試點以來,在公園廣場,各種綠地景觀既賞心悅目又擔當著“海綿體”作用﹔在道路小區,科學的排水系統能將雨水引入綠化帶﹔全市對80多個老舊小區進行了全面改造,試點過程中黑臭水體全面消除,試點區域內7處內澇點全面解決。

如此的良性水循環,讓排水防澇、生態循環、生態修復、城市綠化一舉多得,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式讓城市變得更美。如今,西寧變得更綠更美了是每個市民的感受,南北山到春天便披上綠衣,一個個濕地公園成為越來越多的群眾入夏游憩之地,小橋流水、綠茵如蓋、健身綠道……無不體現著平安區省城市環境的新面貌和城市建設的新智慧。

城市建設是一個大課題,而城市環境是其中的重要環節,是提升城市品質和城市品位的基礎,展現著城市形象,影響著城市綜合競爭力,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城市環境的好壞,人民群眾有著最直觀的評價,牽動著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關乎全面小康質量和成色。要讓城市更加整潔有序、美麗怡人、綠色宜居,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科學創新、制度保障,下繡花功夫去創造和建設。

創造美好城市環境,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觀。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城市建設中的每個環節都需要把群眾需求當作優先考慮要素,城市環境建設也不例外。買菜方便、看病快捷、空氣好壞、環境污染、交通擁堵、棚戶改造……這些都是群眾最關心的,也是城市環境建設必須照顧到的點滴﹔城市環境的優美、暢通、安全、智能化、生態化、高效化,群眾心裡自然有杆秤,讓人民群眾滿意才是好的城市環境。城市環境建設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引領,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才能更加體現人文關懷。

創造美好城市環境,堅持科學創新的思維。城市不僅僅是建筑和人口的聚集,它本身就是一個有機體,不能無度地使用、任意地改造,而是需要尊重和遵循城市建設的規律,城市環境建設也不例外。在城市環境建設中,人們最關心的是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便利性,這就需要對城市的各種物質形態、空間使用和各項功能進行合理調配,還要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過程中,將山水林田湖草視為生命共同體﹔讓城市更具文化特色,就需要注重歷史傳承和保護﹔讓城市更加便利,就要照顧到包括特殊人群在內的各種需求,讓空間更加集約高效,讓城市環境更具宜人性。

創造美好城市環境,加強制度保障。城市的現代化程度越高,對制度化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規范有效的制度體系可以激發城市治理效能。城市環境治理體制上存在的盲點和薄弱環節是我們必須補上的短板,進一步構建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的城市環境治理體系,推進城市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城市建設靠大家、建好城市為大家,我們也需要用制度強化監督,提升企業和公民素養,共同擔起保護城市環境的責任。

創造美好城市環境,堅持精細化治理。城市環境需要大寫意,更需要小細膩。小到一個停車位、一個井蓋、一個垃圾散落的角落、一個殘破的公共健身設施,都會以小見大體現城市形象,所以需要我們將城市環境治理向基層下沉,“內外兼修”下足繡花功夫,用耐心、細心、巧心織密城市環境治理的針腳,從小處提升城市氣質,讓城市見証小康成色。

人創造城市,城市也會影響人。我們要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一公裡”,毫不懈怠補齊城市環境短板,創建更加生態宜居,充滿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的城市,讓各族群眾在城市中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讓人民群眾對全面小康由衷點贊。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