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鄉深處文化“幸福指數”濃

羋 嶠

2020年07月06日08:53  來源:青海日報
 

6月22日,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道幃藏族鄉初級中學圖書館內,李加才讓正在整理書架上散落的圖書,突然手機鈴聲響起。

“李加老師,我是李毛才讓,你最近好嗎?今年我大四了,一直猶豫到底要不要考研究生,想聽聽你的意見?”李毛才讓是道幃鄉加倉村人,現在就讀於青海民族大學,同時也是李加才讓的學生。

“當然要考研究生了,我建議你不僅要讀研究生,有條件還要讀博士,我們道幃雖然地處偏遠,經濟落后,但我們一直有好學的習慣,你要將這種求學精神繼承下去,努力成為我們鄉的第29位博士生!”李加才讓態度堅決,並在挂電話之前再三叮囑學生一定要好好學習,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讓全家揚眉吐氣。

挂了電話的李加才讓還不太安心,決定過幾天再打電話過去問問李毛才讓的學習情況。這不知道是自己學生打來的第多少個電話了,但不論學生們是有生活困難或者學習困惑,他都會耐心解答,認真鼓勵,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將學業繼續下去,哪怕傾囊相助。

叮鈴鈴!下課鈴聲響起。道幃初級中學月考的最后一門考試結束了。走出考場的孩子們並沒有急著回家,而是跑進了圖書室。

“別擠!別擠!拿了書到座位上安靜地看,不要喧嘩!一定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圖書……”李加才讓一邊安排孩子們有序閱讀,一邊欣慰地看著孩子們求知若渴的樣子,漸漸地回憶起自己三兄弟的求學經歷……

“你們倆聽好了!爸爸每天出門打零工,媽媽照顧我們的同時還要去地裡干活,為什麼?就為了多賺些錢給我們幾個讀書,無論如何我們家得走出個大學生。”18歲的李加才讓和兄弟們在暑假幫助父母打工,還要上山挖草藥,一天隻賺幾塊錢,交給父母當學費用。傍晚,他雖然已經累得邁不開腿,但還是不忘叮囑弟弟們好好學習,讓家裡過上好日子。

“哥,你馬上中考了!我覺得你肯定沒問題。”回家路上,弟弟完麻黃加笑嘻嘻地鼓勵哥哥好好發揮。

“如果我考不上,我就留在家裡勞動賺錢供你們倆上大學,你倆必須給我好好學習……”本來賺了錢的三兄弟樂呵呵的回家,沒想到哥哥的一番話,三個人都停下了腳步。雖然天已黑,月亮照在三兄弟臉上都映出了眼角強忍的淚水。

倉加村因為地理環境惡劣,不論農業或者牧業都沒有好的收成,是個貧困村。為了改變命運,擺脫貧困,學習是唯一的出路。

天道酬勤,1993年李加才讓考上了樂都師范學校,畢業后的他毅然決然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任職藏漢雙語老師。不為別的,他要盡自己的所能幫助自己的兩個弟弟和全鄉的孩子們上好的大學,遠離貧困。

隨后的日子裡,李加才讓不僅用自己的工資幫助爸爸支撐著這個家,更在學習上不斷地督促弟弟們。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全家人的努力下,完麻黃加考上了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李加東智成為全鄉第一個北京大學畢業的博士生。

“弟弟考上北大博士的時候,全村不論是朋友還是親戚都上門祝賀,那天全家人笑得合不攏嘴,長期外出干重活的父親平日裡佝僂著腰,那天感覺父親的腰板都直了。”時隔多年再次說起弟弟考上北大博士當天的情景李加才讓還是滿臉的幸福。

自2014年,弟弟成為北大博士的那天,全家人在全村又有了別的稱呼:北大博士的爸爸、北大博士的媽媽、北大博士的哥哥……雖然沒有稱呼的名稱,但這是全村人對李加才讓全家的羨慕與尊敬。

將弟弟們都送入了大學取得了學位,但是李加才讓沒有停歇,不論學校還是周圍鄰居的孩子,隻要涉及到學習,李加才讓和弟弟們都是有求必應。

雖然深處深山,雖然交通閉塞,但這座藏鄉有著別處沒有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

“以往藏區村鄰之間,相互攀比各自的‘幸福指數’,常常是一比草場上的牛羊,二比田裡的庄稼,現在又新添了一項可資炫耀的指標:比比學生的多少,比比學歷的高低。李加東智考上北京大學博士,激勵藏族農民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道幃學子的求學精神空前高漲。隻要到了入學年齡,不分男女,兄弟姊妹一起上,一個不落。學生家長還經常主動找老師,打問孩子的學習情況。每次學校開家長會,沒有一個不來的。”道幃鄉鄉長官卻扎西說。

為了支持孩子們學習,道幃鄉學區內興建中小學16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完小5所,中心幼兒園1所,教學點9所。

為了給孩子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校打圍牆,平整校園土地。冬季沒煤時,給學校送牛糞取暖,夏季送樹苗支持學校綠化。即使是兒童節,村裡也不忘慶賀。

10年間,通過全鄉共同努力,道幃鄉民族教育碩果累累。據不完全統計,已累計輸送到大學、大中專學校的學生就有5000人之眾,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全鄉累計培育出28名藏族博士,在各行各業為國家做著積極貢獻。

……

6月22日,李加才讓繼續堅守在自己的教育崗位,盡自己所能完成孩子們的大學夢﹔在道幃鄉政府擔任鄉人大主席的弟弟完麻黃加,正在為上門的群眾解難題﹔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任副縣長的弟弟李加東智在工作一線幫助更多人脫貧致富。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