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針”串起民族團結“千條線”

程宦寧

2020年07月02日09:41  來源:青海日報
 

  山川之間,一條條新建的道路連接內外﹔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居住著各族群眾﹔一所所現代化的校園,書聲琅琅,歌聲陣陣﹔一家家設施齊備的嶄新醫院,為各族群眾解除病痛……現如今,百裡瀚海戈壁在民族團結進步甘泉的浸潤中變了模樣。

  居住在這裡的蒙古族、藏族、漢族、回族、撒拉族等36個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大家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親緣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作為“一帶一路”戰略布局重要支撐點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呈現出的這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是海西各族群眾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寫照。

  民族團結進步

  筑起幸福生活

  陶爾根,在蒙語裡意為“絲綢圍繞的地方”。六月的一天,走進德令哈市的一個居民小區“陶爾根家園”,這裡濃郁的民族氣息,會讓人體味到形象的比喻,是這般真實而貼切。

  在陶爾根家園的門口,一座蒙古族和藏族兩個民族的使者手捧哈達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樓群的牆壁上雕繪著各民族風情、風俗,以及生活生產的壁畫,為這樓群中居住的830多戶蒙古族、藏族群眾的大家庭,平添了幾分趣味與祥和。

  “陶爾根家園”是海西州“牧民向市民轉變、帳篷向樓房轉變”的游牧民定居工程,是海西州通過實施國家游牧民定居點工程建成的新型城鎮現代化社區,是全州“農村(牧區)向城鎮轉變”“農牧民向市民轉變”的典型示范。

  小區內的鄉村大舞台、幼兒園、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蒙古族民族特色餐飲樓、文化廣場、籃球場、文化活動室、衛生室、牧家書屋等等文化設施,把這個看起來很普通的小區變成了一座現代化新型牧民城鎮社區。

  設在樓群一側的“陶爾根家園辦事處”,是一個“人氣”很旺的地方。辦事人員有蒙古族和藏族,前來辦事的群眾有的說蒙古族語,有的說藏語,彼此間親熱地招呼和交談,融合得儼然像一家人。

  來到牧民布音拉家中,打開房門就能聞見特殊的藏香味,具有蒙古特色的木質茶幾上擺著油餅、酥油、奶茶……這樣的場景很難讓人和傳統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聯系到一起。

  “過慣了牧區自己撿拾牛糞、羊糞的日子,剛住進有天然氣的樓房裡,還有點不習慣。像以前在牧區洗衣服、洗澡都要自己打水、燒水,而現在通了電,還用上了洗衣機,生活一下子輕鬆了許多。” 說起剛搬來的日子布音拉頗有感觸。

  和布音拉一樣,今年是才仁卓瑪和家人在這裡生活的第十個年頭。

  “我們以前都分散在草原上居住,生活來源主要靠放牧、賣牲畜,現在搬到城市裡住樓房,小區周圍建設了餐館、超市、民族飾品店等商鋪,特別方便!這裡的社區想辦法支持我們創業,給我們安排社區工作,我們的收入自然比以前多了許多。”才仁卓瑪開心地說。

  生活的方便,讓“陶爾根家園”的各族牧民群眾親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讓大家伙的日子越過越順心。

  民族團結進步

  助力增收致富

  來到“海西州烏蘭縣蒙方民族用品有限責任公司”,映入眼帘的是辦公樓外醒目的“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大幅標語,辦公樓內的展板上也寫滿了民族政策、民族團結知識……整個企業都映照在民族團結進步的濃厚氛圍中。

  身穿蒙古族服飾的蒙方民族用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才仁其今年已經年逾古稀,但老人身子骨依然很硬朗。

  才仁其的創業之路充滿著艱辛。她回憶說,她從1986年開始接觸服裝行業,剛開始對於服裝加工一竅不通,就隻能買一些關於服裝制作和設計的書籍,白天忙著服裝廠的日常工作,晚上回到家利用休息的時間看書學習。雖然曾經有過放棄的念頭,但在政府的扶持和家人的支持下還是挺了過來。現在公司各類生產設備齊全,固定資產總值達到了1350萬元。但是在才仁其看來,“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所以在做好自身企業發展的同時,才仁其也沒有忘記各族牧民群眾和兄弟企業的發展。

  敢想敢干是才仁其的性格,她每年通過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農牧民羊毛、駝毛、山羊絨,對於一些家偏遠的牧民,還會特意補助拉運車輛的運費,這一干就是5年。

  才仁其粗略算了一下,這些年共帶動農牧戶800多戶,收購絨毛990多噸,資金投入2000多萬元,讓烏蘭縣牧民群眾真正享受到了實惠。

  牧民剛裡說:“和‘蒙方民族用品公司’合作已經有好幾年了,他們給的價格一直都比其他公司高,別小看這一塊兩塊錢的,一年下來我可以多收入1萬多元呢!”

  隨著畜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公司需要吸納大量臨時用工,每年用工人數均在50人以上。才仁其為了幫助政府減輕就業壓力大的難題,主動選擇使用困難戶和勞動技能相對單一的少數民族牧民。

  困難戶馬德林說:“以前我一直靠在外打零工賺錢,沒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現在好了,在這裡有了固定工作,一個月2800元的工資,讓我們一家人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才仁其經常給下屬說,公司發展越來越好,離不開政府和各族群眾的關心與支持,我們必須承擔起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

  才仁其每年都會從自己的固定工資和企業的部分盈利中拿出資金幫助殘疾群體、關愛困難家庭。她經常擠出時間參與“百企聯百村、百企幫百戶”脫貧攻堅行動,利用自己的資源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

  民族團結進步

  促進新農村建設

  在海西州,這裡的鄉村算得上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盛夏,沿著柳格高速公路一路前行。在道路的右側,出現了一些商業鋪面,讓人眼前一亮。

  大柴旦鎮副鎮長希海君介紹,借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創建的巨大推力,馬海村依托高速公路從這個村通過的優勢,在公路的一側修建了10間鋪面,進行對外出租,增加了村裡的集體經濟收入,同時也提供給村民,開辦汽車修理鋪等門店,提高村民收入。

  大柴旦行委共整合資金5000余萬元,採取整村推進模式在馬海村實施了“黨政軍企共建示范村”活動,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實效,村民生活環境不斷得到改善,以經濟發展推動了民族團結進步活動的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像甘泉一樣滲入了大柴旦的溝溝坎坎。

  馬海村是大柴旦地區兩個村之一,也是青海省惟一的一個哈薩克族聚集村,是2002年返青安置的以哈薩克民族為主的純牧業新建村,現有130戶牧民,總人口501人。

  哈力便是其中的一戶,進入他家的大門,在院子可以看見停放著4輛新舊不等的小型貨車和轎車,哈力用不太標准的普通話說:“現在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馬海村是海西州在民族團結助力下為新農村建設提檔加速的一個縮影。

  2019年,海西州揮洒出“大考”前的關鍵一筆。在15個省州級示范試點村實施各類項目39個,1個美麗城鎮和5個高原美麗鄉村脫穎而出﹔新增630公裡農牧區便民公路向鄉間延伸,新建37座橋梁及農牧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惠及數萬鄉村群眾﹔電子商務進鄉村綜合示范工程實現全覆蓋,14家農畜產品企業納入追溯平台……如今的瀚海鄉村,依托振興激蕩的潮汛,各顯風流。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