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對話地方領導》系列訪談

全國人大代表白加扎西:生態保護優先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楊陽 甘海瓊

2020年05月21日17:09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人民網西寧5月21日電(楊陽 甘海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腹地、“中華水塔”的核心地帶,對果洛州而言,其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貢獻也在生態。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副書記、州長白加扎西,就果洛藏族自治州地方發展成就、生態保護、脫貧攻堅、兩會議案等網友關心的話題進行了解答。

記者:果洛州近年來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前提下,取得了哪些發展成果?

白加扎西: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果洛州進入了改革發展的歷史最好時期。我們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共玉高速公路、花久高速公路、大班公路相繼建成通車,“兩縱三橫”交通主干線網絡日臻完善,結束了果洛州不通高速的歷史。州內通往甘肅瑪曲,四川阿壩、色達、石渠等地的5條交界地區互聯互通公路干線建設全面推進。瑪沁機場如期建成通航,開啟了果洛航空運輸新時代,航空業實現“零”的突破。目前已開通西寧—果洛、西寧—果洛—拉薩航線,優惠的機票價格讓農牧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了航空業發展的紅利與便捷。同時,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取得突出成績,一批特色產業項目推進順利,企業年產值突破億元,文化旅游產品不斷豐富,果洛品牌日益叫響。另外,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住房保障、用電保障、教育事業都有了突破性進展。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果洛州持續邁出堅實的發展步伐。多年來,果洛州按照中央和青海省委省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要求,堅持生態立州戰略,著力實施以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生態保護建設和環境治理工程,有序推進生態文明制度改革。

通過一系列生態保護措施,整個果洛境內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好轉,草原生態得到有效恢復,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了﹔森林恢復了生機﹔黃河源頭再現波光粼粼、星羅棋布的千湖景觀﹔隨處可以見到藏野驢、狼、狐狸等各種野生動物,甚至班瑪縣境內還多次出現了珍稀動物雪豹。同時,我們扎實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制定和執行主體功能區紅線規劃,探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推行生態補償資金、生態保護公益崗位績效管理機制,認真落實生態保護績效考核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取得突破,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此外,生態保護紅利逐步釋放,通過農牧業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生態補獎政策的落實、生態畜牧業產業化的推進以及生態公益性崗位的增加,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並拓寬了牧民就業增收渠道,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5%左右。

記者:2019年全國兩會上,您在代表通道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讓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到三江源地區每個人的血液和骨髓中,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和行為習慣。”果洛人是如何踐行的?

白加扎西:我們主要是通過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價值觀教育、以及多層次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責任制度的實行,不斷提高干部群眾對生態環保重要性的認識,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把生態環保當成自己的事、當成每一個人的事。目前,全州廣大干部群眾生態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空前提高,已經形成了人人關注生態、奉獻生態、保護生態、發展生態的濃厚氛圍,生態文明理念得到進一步深化。

比如說,在草原黑土灘治理中,過去農牧民群眾大多持無所謂的態度,而現在爭取實施黑土灘治理項目的呼聲越來越高,干部下基層調研時,群眾最多的要求就是實施黑土灘治理﹔在草原滅鼠中,過去受到傳統觀念等原因,牧民不願意親自參與滅鼠,現在每當安排草原滅鼠項目,全村都會非常積極地參與滅鼠勞動。過去農牧區村庄周邊及河流沿線污染嚴重、垃圾成堆,群眾置之不理,現在基層牧民群眾自覺組織勞動力,對村庄周邊及河流沿線的垃圾進行經常性的清理,並形成了一種常態。

如今,生活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裡的牧民群眾從過去的草原使用者轉變為生態的保護者,他們佩戴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袖標,身體力行保護著三江源頭的山水、草木和珍稀物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正在果洛土地上生根開花。

記者: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果洛州在脫貧攻堅方面有哪些好的經驗,取得了哪些成果?

白加扎西:自黨中央作出全面脫貧攻堅戰略部署以來,我們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要求,因地制宜出台《果洛州深度貧困地區三年脫貧攻堅方案》等政策措施,層層建立以黨政主要負責人為“雙組長”的脫貧攻堅組織領導體系和責任體系,著力推進各項脫貧舉措。

五年來,果洛州累計投入100.2億元,大力實施易地搬遷、產業扶貧、生態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通過一系列精准脫貧措施的有效落實,全州累計實現近4.8萬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74個貧困村退出,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31%降至0,絕對貧困人口全部“清零”,脫貧攻堅任務圓滿完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成果和經驗:

一、堅持生態優先,創新扶貧模式,以“生態管護+”模式助力脫貧攻堅。我們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把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扎扎實實保護好生態環境”的重大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對標青海省委省政府“一優兩高”戰略部署,緊緊咬住生態獎補、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和生態治理恢復項目工程的政策紅利不放鬆,大力推動貧困群眾轉崗就業、穩定增收,讓保護生態、建設生態成為群眾穩定增收的有效渠道。

二、挖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扶貧造血功能不斷提升。我們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貧困群眾就地就業創業的長遠之計,累計投入貧困人口產業扶貧資金3.8億元(人均達10000多元),積極培育和發展生態農牧業、特色資源開發、民族手工業、商貿住宿服務、光伏扶貧、旅游等扶貧產業,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幾年來,在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貧困群眾的“錢袋子”持續鼓起,全州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收入年均增長19%。

三、緊扣“五個環節”,優化服務保障,易地搬遷成效顯著。我們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緊扣“摸清底數,科學選址,細化工作,抓實就業,搞好服務”五個環節,高質量、高標准打造了一批精品易地搬遷小區(集中安置點),讓貧困群眾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易地搬遷住房,並先后整合資金20.36億元,實施小區水、電、路、網及綜合服務中心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了社區服務水平。同時,積極搭建就業創業平台,科學選擇扶貧產業項目,促進搬遷群眾穩定增收,切實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四、示范創建引領,精神脫貧先行,扶貧內生動力不斷激發。我們著眼於“攜手共建小康、人民幸福安康”目標,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為契機,不斷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持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老百姓充分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享受到黨的好政策帶來的豐碩果實。同時,深入實施“志智雙扶”,積極引導貧困群眾主動參與家園建設,靠自身努力勤勞致富,實現了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思想轉變,群眾脫貧致富的願望更加強烈。

記者:今年在疫情影響下,果洛州是如何防止已脫貧地區群眾返貧呢?

白加扎西:我認為首先要按照“四個不摘”“三個新增”要求,聚焦短板弱項和“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扎實推進“補針點睛”專項行動和“九大脫貧后續鞏固行動”,認真謀劃好搬遷對象后續長遠發展規劃,建立新發生貧困人口、返貧人口和相對貧困人口幫扶長效機制,做好貧困邊緣群眾幫扶,著力提升脫貧攻堅質量。

圍繞這個目標,我們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加強非建檔立卡戶住房保障提升工作,解決全體農牧民住房問題。二是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繼續完善基層道路、用電和飲水安全等基礎條件,全面達到脫貧標准要求。三是進一步加強現有扶貧產業管理,提高產業經濟效益,謀劃推進好新的扶貧產業,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搬遷戶長期穩定增收工作。四是繼續抓實抓細教育、健康扶貧保障工作,堅決防止因學、因病返貧。

記者: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您的議案和建議是什麼?

白加扎西:結合青海特別是果洛州實際,我准備在會上提交八個方面的建議:採取特殊照顧政策在對口援青省市設立青海異地高中班、進一步加大對口支援“組團式”支教幫扶力度、對青海牧區學前教師隊伍建設給予專門的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大青海民族特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支持力度和對青海深度貧困地區加大醫療衛生技術力量支持力度,以及提早啟動西寧至果洛高速公路建設、在對口援青省市建設扶貧產品展銷平台、對青海牦牛等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數字經濟支撐等建議。

記者:今年您最關心哪些兩會熱點?

白加扎西:我比較關心脫貧攻堅成果如何鞏固提升、較高質量實現全面小康目標﹔高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邊遠民族地區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問題。

(責編:劉沛然、楊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