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湟源縣和平鄉小高陵村以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為契機,以加強黨支部自身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紅色引擎”作用,通過創新選任機制、強化教育管理、狠抓“兩委”班子、創新發展模式、著力打造“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增強了基層黨建工作的動力與活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實現了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轉變,村黨支部成為了帶領村民打贏脫貧攻堅戰、走向富裕幸福的堅強戰斗堡壘。
在創新選任機制下功夫,注重群眾公認,為壯大集體經濟“選賢任能”。在和平鄉黨委的指導下,小高陵村堅持“三重三看”(即重德才看民意、重素質看實績、重能力看作為),選拔“雙帶”能力強、創業精神強的經濟能人擔任“兩委”負責人,實現“三零”目標。同時,建立了農村后備干部人才庫,大力培養農村致富能手。從嚴選拔,加強培養,規范監督,儲備農村后備干部共9名,其中黨員8名,佔總數的88%,高中以上村后備干部8名,佔88%,45歲以下9名,佔100%,培養和儲備一批有知識、有能力,能夠帶領群眾致富的能人。
在教育管理工作上下功夫,注重群眾認可,為壯大集體經濟“強基固本”。一是力抓黨員培訓。全面落實《2015-2020年全縣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加強黨員集中教育培訓工作。2017年以來,共舉辦集中教育培訓班12次,培訓黨員2210人次,黨員參訓率達到了96.2%。二是扎實推進主題教育。牢牢把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堅持“專、兼、邀、聘”並舉的方式,強化學習教育成果。三是組織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緊緊圍繞主題教育專項整治反饋問題清單,認真分析查找自身在黨性觀念、履行職責、服務群眾、紀律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問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開誠布公地談問題、找原因、提建議。
在加強自身建設上下功夫,注重群眾支持,為壯大集體經濟“強筋壯骨”。一是優化為民服務主陣地。2017年起,投資35萬元全面完成村級綜合服務中升級改造項目和陣地規范化布置。二是增強文化軟實力。探索完善“硬件+軟件”新模式,即一手抓黨建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黨建文化建設,促進黨建“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雙提高。三是健全組織網絡。按照“應建必建,屬地管理”的原則,在1個規模以上企業成立黨支部。按照“抓黨建、強產業、促發展”的工作思路,結合養殖、苗木、種植等特色產業發展實際,積極探索和完善“黨組織+協會”的發展模式,實現基層黨組織的全覆蓋,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在發展新模式上下功夫,維護群眾利益,為壯大集體經濟“凝心聚力”。一是探索“黨組織+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發展致富新模式。通過盤活集體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群眾和村集體“雙贏共富”。截至目前,通過季節性務工等方式,增加群眾收入420萬元。二是探索股份合作制管理模式。以“紅色股份”探索村企聯建、共建模式。2019年,帶動大高陵、小高陵、馬家灣、馬場台和尕庄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目標,發放利益聯結效益金18萬元。三是探索群眾參與經營,公司統籌管理模式。鼓勵群眾開辦農家樂、農家客棧,為周邊4個村提供免費攤位56個,為6戶農戶發放開辦農家樂扶持資金6萬元。四是探索“現場教學+體驗式教學+訪談教學+研討教學+課堂教授”教學新模式。截至目前,舉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培訓班、企業團建、黨務干部素質提升等培訓班167期,培訓學員5121人次,接待各類觀摩、檢查132次,接待參觀學員5350余人次。五是探索鄉村旅游新模式。以梯田景觀為依托,以鄉村振興、村集體經濟“破零”為目標,大力發展徒步游、體驗游、觀光游、親子游為主的鄉村旅游項目。自2019年8月29日試運營以來,接待游客2.8萬人次,旅游收入17.37萬元。
法治是推進市場監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九大作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部署,要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完善市場監管體制。”明確了市場監管改革的根本思想和重要任務。市場監管總局關於貫徹落實《優化營商…【詳細】
加快教育脫貧步伐 構建和諧公正青海(下) 2019年,青海省印發《脫貧攻堅絕對貧困“清零”行動方案》,通過十大工作措施為貧困“清零”提供了保障。從實踐來看,教育脫貧也將進入一個以轉型性的次生貧困和相對貧困為特點的新階段,教育脫貧的托底作用和基礎作用更為凸顯,兼顧質量和公平的精准教育…【詳細】
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的援青視角 截至2019年底,青海省42個縣,1622個村,53.9萬人全面脫貧摘帽。作為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重中之重,青海省向黨中央和全國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為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奉獻了青海樣本。這是青海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