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立足抗疫第一現場

講述真實的故事 傳遞力量和希望(光影視界)

張同道

2020年03月26日10: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紀錄片的天職在於紀錄,每當重大事件發生時,紀錄片總是在場。勇敢的紀錄者,讓我們看見了疫情發生時武漢的容顏,中國的表情。

  不少紀錄者以影像日記的方式,迅速、直接地把第一現場傳播出去,形成一股溫暖、真實的能量。

  紀錄片的使命仍在繼續,不僅要紀錄,更應當思考,未來還需要黃鐘大呂式作品。

  春風又綠大地。我們走過一個艱難的庚子之春,終於迎來曙光。全國抗擊疫情的這段時間,太多人經歷了嚴峻考驗。

  面對突然而至的疫情,紀錄片毫不猶豫地開始行動。鏡頭聚焦抗疫,紀錄片人奔波在一線,從電視台到流媒體,大量紀實影像真實呈現,講述中國戰疫故事,為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戰勝疫情傳遞了力量和希望。

  “第一時間”的現場紀錄

  紀錄片的天職在於紀錄,每當重大事件發生時,紀錄片總是在場。這是使命,也是責任。對於紀錄片來說,現場是神聖的,惟有現場才能傳遞真實的魅力。然而,疫情現場是危險的。疫情發生后,醫生護士戰斗在醫院的病房裡,志願者奔走在大街小巷,紀錄者也在一線拍攝,這需要擔當精神。正是這些勇敢的紀錄者,讓我們看見了疫情發生時武漢的容顏,中國的表情:夜以繼日搶救患者的醫生護士,火速建造起來的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被譽為“生命之舟”的方艙醫院,全國各地援助武漢的醫護人員,默默服務的志願者……當然,還有隔離在家的居民,從北京、上海到深圳,從都市到鄉村。這些帶有速度感的紀實影像,描繪了同心勠力、共克時艱的圖景。

  最初的紀錄者大多是在武漢的影像工作者。疫情像驚嘆號一樣發出短促而尖銳的警示,一些影像工作者自覺拿起攝影機紀錄這座城市的變化。事發突然,紀錄幾乎都是倉促決定的,來不及精心策劃:有人回家過年,有人外出旅行,有人因訪友被迫滯留,有人無法按計劃出行……武漢一名影視工作者,從1月23日開始,堅持拍攝視頻日記《武漢日記2020》,向公眾展示武漢人的生活。在他的鏡頭下,昔日熱鬧的城市籠罩在一片寂靜中,但城裡的人們努力生活,與病毒做斗爭。視頻裡有艱難困苦,但更多的是感動。影片裡溫暖的一幕幕令人久久難忘:70多歲的老漢用手推車接老伴離開醫院回家,愛心店主免費為醫院送早餐,在武漢待了7年的外國志願者說:“我樂意這麼做,因為我住在這裡。”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紀錄頻道微9視頻聯合新媒體視頻制作者推出《武漢:我的戰“疫”日記》,以每集5分鐘的短視頻,及時傳播發生在武漢的現場故事:援助抗疫的大夫、被感染的急診科護士、巴基斯坦留學生、英國模仿演員等等,書寫不能忘卻的記憶。湖北電視台以《非常記錄》等節目傳遞現場信息。新媒體也反應快速,優酷制作了《疫戰》《第一線》等,嗶哩嗶哩制作了《在武漢》,甚至還有來自一線醫護人員自拍的VLOG。中國國際電視台的《武漢戰疫記》則全視角、大跨度講述了武漢的抗疫歷程,既有宏觀大局,又有微觀細節。

  真實有力的剛性紀錄

  特殊時期,公眾對信息有剛性需求,也需要精神陪伴和心理撫慰。透過紀實影像,公眾可以尋找真實的信息——這些真實的人物和故事與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也許這些作品略顯粗糙,但紀錄片所呈現的真實與真摯足以讓人心動。當一位醫生講“說不害怕是假的”,我們明白醫生也是你我一樣的肉體凡胎,但他或她還是走進病房救治患者﹔當一位患者說“我一定要活著出去”,我們看見了頑強的生命之光﹔還有,志願者的愛心車隊接送上下班的醫生護士,外賣小哥一趟趟奔走在居民小區……這些普通人的表情是那麼淳朴、可愛。他們或許是我們的鄰居、朋友,或許就是我們自己。觀眾借助這些影像與片中人物一起呼吸,守望相助,度過生命裡這段特殊的日子。

  面對突發災難,驚慌與焦慮乃人之常情。此時,虛假信息隻能加劇恐慌,而真實信息的透明傳播才能有效消解恐慌,撫慰心靈。正像一位拍攝者所說,拍攝這些影像是想讓大家“看到真相,消除恐慌”。雖然拍攝視角受到限制,每部作品隻有三五分鐘,但這些直面現場、傳遞希望的短視頻,匯成一條紀實影像的河流,呈現出一種巨大的真實力量。

  焦點是武漢,景深在全國。北京衛視《生命緣》欄目駐守北京地壇醫院,紀錄一線醫生的救護工作﹔上海廣播電視台制作了《城市的溫度》,紀錄了上海航班、餐廳、派出所等機構的防疫生活﹔深圳衛視拍攝了《我的白大褂:抗疫日記》,紀錄深圳的醫生查房、收費站檢查等場景﹔廣東中山廣播電視台播出了《我們的戰“疫”》紀錄了街頭宣傳防疫的網紅大叔、普通市民的防疫生活等﹔騰訊視頻的《正月裡的堅持》拍攝了警察、理發師等普通人的防疫抗疫故事﹔愛奇藝的《TA說》講述隔離期的百姓生活。

  新型形態的生動紀錄

  文藝創作要回應時代“大考”。時代大考包括內容,也包括形式。當前,關於疫情的紀錄片大多是短視頻。作為近年來互聯網媒介生態裡成長起來的一種媒介形態,短視頻體量小、周期短、反應快、傳播廣,如同紀錄片陣營的一支輕騎兵。

  疫情發生后,不少紀錄者以影像日記的方式,迅速、直接地把第一現場傳播出去,形成一股溫暖、真實的能量。這些短視頻自然生動,朴實無華,充滿生活的質感。也正因此,這些短視頻才顯露出生活的本真與質朴。因為倉促與限制,以藝術的標准來看,這些紀實短視頻良莠不齊。內容上也主要集中於講述抗疫故事,具有較高科學含量、指導民眾如何防疫的作品並不多見。

  現在,中國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變化,但在國外,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人類面臨一次全球化考驗。面對這樣的疫情,紀錄片的使命仍在繼續,不僅要紀錄,更應當思考。假如說,這些紀實短視頻是一部宏偉樂章的序曲,我們未來還需要黃鐘大呂式作品,詠嘆一曲人性的頌歌,深思一段艱難的記憶,陪伴人類走向光明的未來。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

  制圖:蔡華偉

(責編:陳明菊、楊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