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海東市文體旅游廣電局始終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非遺扶貧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非遺扶貧工作的不利影響,有力指導非遺工坊、“青繡”工坊穩妥有序復工復產。目前,該市“青繡”扶貧就業工坊已全部復工復產。
針對疫情防控期間原材料儲備不足、傳統繡品繡制周期長、產品發貨超過預售期等現實困難,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素隆姑工坊和金盤繡工坊將工坊產業前景、產品質量、技藝應用與傳承、年度業務指標等重要任務和目標予以量化,責任層層分解壓實至工坊帶頭人和聯系刺繡手藝人,以契約優化土族盤繡資源配置,落實生產目標任務激勵機制,使工坊管理經營透明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繡娘持續收益、技藝持續傳承。疫情期間,繡娘們足不出戶,靠著精湛的指尖技藝穩定增收近30萬元,切實做到了技藝傳承與賺錢養家兩不誤。
同時,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聖駝工坊嚴格按照產品所需材料標准,定期上門送材料,做到不浪費、不減料,確保產品質量關,復工后抓緊趕制一批400余件的訂單﹔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銀龍工坊鼓勵刺繡藝人居家防疫期間創作新作品,工坊河湟刺繡省級非遺傳承人朱二奴創作了“國泰民安”刺繡作品,以繡傳聲,為祖國祈福。
海東市各類工坊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和民族傳統手工藝特有優勢,切實幫助貧困群眾學習傳統手工技藝,提高內生動力,開展非遺產品加工銷售、研發創新等活動,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拓寬增收渠道,實現居家就業、增收致富。
在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摘自…【詳細】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處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詳細】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 8月27日,記者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關部門獲悉,柴達木盆地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爾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標志著該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海西州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境內,是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