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存折”储蓄幸福生活
——抓“六保”促“六稳”一线见闻?
远望山峰,白雪皑皑,近看田野,沉寂寥寥。洒向大地的冬日暖阳,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电能……
12月20日,记者走进位于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白土庄村的光伏帮扶电站,一排排深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错落有致,在云天映衬下逐光而动。
致富小康路上,这个日均发电量14万千瓦时的村级光伏帮扶电站惠及湟中区156个脱贫村,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的“空壳”问题,每一缕照进千家万户的阳光都让群众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太阳出来就赚钱,不仅身上暖,心里更暖和。自从设立公益岗位,我承担了村里的保洁工作,一年下来这块收入有10000元。平时依靠项目收入,再搞点养殖,家里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说起近两年生活的变化,湟中区鲁沙尔镇地窑村村民赵莲年眼中充满希望。
湟中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日照峰值时长达1700小时,具有实施光伏帮扶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建设初期抬高光伏支架、拉大光伏阵列间距到现如今种植青稞、油菜、燕麦等农作物,形成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农光互补模式,光伏帮扶电站不仅实现了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也成为了群众手中增收致富的“阳光存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青海省采取“政府投资、联村建站、量化到县、确权到村”模式,共建设了31个村级光伏帮扶电站。项目收益资金严格落实“两分法”,60%作为村集体经济,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维修维护、农牧民教育培训、临时救助等;40%作为扶持资金,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形式,帮助群众增收。
据农业农村部通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青海省光伏帮扶电站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或前列。其中,电站故障率为0%、在线率为100%、运维覆盖率为100%、运维及时率为100%、发电能力为109.03%。
一连串数据令人欣喜,展现了全省光伏帮扶电站的规范高效发展,而这背后更有赖于光伏帮扶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
在青海省光伏扶贫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大数据系统实时查看全省各个电站设备的运行情况,透过大屏幕,无论是全省光伏电站的分布、发电量、发电收入以及年二氧化碳减排量等内容,还是各电站逆变器的专业参数都一目了然。
“我们这里相当于一个电站运维的‘中枢’,可以对全省光伏帮扶电站进行智能化管理、集中式管控、专业化运维。在全面采集,全面监测的基础上,通过故障的自动化预警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协调人员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光伏电站运维成本,有效提升光伏帮扶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现场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此外,大数据平台还可追踪电站的收益产生、分配、发放等重点环节,使得光伏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后期运维和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全过程在阳光下进行,提升光伏帮扶的经济社会效益。
向阳而兴,一座座光伏电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化身一个个“阳光银行”,成为了群众稳定增收的“提款机”,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12月15日,青海73.36万千瓦光伏帮扶电站年发电11.24亿千瓦时,其中47.16万千瓦村级电站年发电7.12亿千瓦时,累计发电19.17亿千瓦时,1622个脱贫村村均累计收益达88万元。
今年以来,青海省把光伏帮扶这项民生工程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从资产管理、运维管理、收益使用管理和公益岗位设置四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同时,积极协调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对全省村级光伏帮扶电站在技改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累计减免技改费用达3000余万元。
青海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全省已下拨光伏帮扶项目收益资金2.1亿元,其中,向1622个脱贫村拨付2.01亿元,向村集体经济薄弱、收入少、有脱贫人口的原非贫困村拨付910万元,“阳光存折”效益持续显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浙江援青人的“青海情”
- 从德令哈到大柴旦的路上,湛蓝的天空、绵延的山峦配合着土黄色的大地,这便是戈壁滩的样子。初来这里的人一定会痴迷于纯净、空旷、粗糙的美,但看过了几百公里的戈壁滩,这种美也已经司空见惯——在这里,一棵树就是无价的财富。…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