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合作专题>>青海智库建言

【推进青海数字经济发展】

青海省发展数字经济的基本路径

马丽雅 石海强
2021年12月21日11:48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种经济形态”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青海数字经济发展。青海省委党校组织专家学者围绕数字经济开展深入研究,现形成系列研究报告和资政专报,以资参考。

数字经济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生的新的经济形态,是新时代新经济发展形式及路径之一。青海省虽已形成了以清洁能源产业、旅游产业、现代农牧业等为主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但是要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特殊的功能和积极作用,应大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经济的融合创新,壮大数字经济,积蓄发展新动能。

一、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创新数字基建投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和运营。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运用专项债、专项基金、PPP等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对数字经济产业的风险投资;加速布局5G网络、基础软件、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云服务平台和大数据网络中心,提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充分注重绿色集约的数字新基建的投入和建设,通过夯实基础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上云用数赋能”,积蓄发展新动能。

二是开展“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加快各领域各行业数据上云。打造在国内有竞争力、影响力的青海工业云平台,重点支持电信运营商与省内骨干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有色冶金、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特色轻工等重点行业推进“百项改造促进工程”,推动制造业企业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提升生产设备,提升生产数字化水平;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可依托云平台,按需租用存储、计算、网络等基础设施资源,应用设计、生产、营销、办公、财务等云服务或构建特色云服务,创新业务和服务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加速建立现代化经营模式;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创新能力、业务实力和发展水平,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

二、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

一是以产业数字化改造为重点,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步骤、分层次地对实体经济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基于行业内供应链运维数据收集、运维关键业务指标分析和数据驱动决策应用,通过提升供给质量、优化供给效率、有效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改善企业运营系统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研发创新、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服务中的应用,积极构建数字化条件下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和世界级绿色低碳化工产业基地,建设绿色数据中心、藏文信息产业等。

二是以数字产业化为引擎,构建发展新业态。立足地区禀赋优势,利用青海省高原冷凉气候、清洁能源丰富、电力成本低廉等优势打造大数据产业园区,逐步建设大数据产业集群,探索具有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优势等特征,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相结合,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打造行业云的应用和大数据分析、处理、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云计算产业;建设大数据产业园,重点支持大数据相关软硬件厂商及大数据应用核心企业,形成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上游项目带下游项目、大项目带小项目的云计算产业聚集生态;依托5G产业联盟,培育一批5G细分领域骨干企业,加快5G应用场景建设,推动5G在智能制造、4K/8K超高清视频、农业、教育、医疗、交通、物流、对外贸易等重点领域的应用试点示范工程。通过建立大中小企业大数据平台、特色农牧业大数据平台等,以大数据产业为中心,融合地区优势产业形成青海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三是以数字科研创新为关键,积极提升数字科研水平。积极提升数字科研水平,实现数字技术突破,将数字科技作为青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各地区制定数字科技的产业发展目标及落地方案,推动数字科研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构建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数字科技创新机制,支持一批原始创新成果落地,布局国家级创新中心,鼓励企业依托互联网+“双创”平台,将促进数字科技更多、更快地应用于经济主战场。同时,以数字科研创新技术为手段、智慧应用为支撑,全面整合城市、园区、楼宇内外的资源,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功能服务精准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全面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三、加大智慧民生建设

一是通过数字技术推动社会服务领域优质资源放大利用、共享复用。鼓励发展互联网医院、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虚拟博物馆、虚拟体育场馆等共建共享,重点围绕“校园网络化、信息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个性化”的建设目标,加快实施“三通两平台工程”,加快建设市级教育城域网,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是打造智慧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完善以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一体,以医院信息系统及家庭健康服务平台为两翼,以预约挂号平台为辅助手段,实现卫生服务区域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家庭健康网络化,逐步形成区域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提高人民生活健康水平。

三是积极建设新的信息化服务型社区,以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深化面向民生服务、城市运营、旅游消费、信用体系、数据交易等领域行业的大数据应用,组织实施一批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探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四是以数字技术推进民族团结。加快利用数字化技术等科技手段治理好统战民族宗教事务,建设青海统战民族宗教事务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金、安全、政务管理和智能评估于一体;应用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形成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全视图,为各级统战民族宗教事务部门提供信息采集、查询、统计、分析等基础信息综合管理功能。

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一是夯实基础,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战略实施的物质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

二是切实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对完善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发展农业物联网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以农村电子商务丰富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在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三是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改善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在便利超市、乡村供销社等网点广泛布放金融服务自主终端设备,使金融业务延伸到各个乡村,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通过新媒体等及时发布国家的财政补贴、金融贴息、小额信贷等相关政策,定期发布数字普惠金融知识信息,引导农民熟悉手机银行、金融工具的使用方式,提高农民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作者:马丽雅,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石海强,青海省委党校信息技术部高级工程师。)                             

(责编:陈明菊、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