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这份“西宁蓝”

刘沛然

2020年12月25日11:00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乘车从西宁曹家堡机场一路向西,呈现在眼前的西宁市区高楼林立、风景秀丽,颠覆了印象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区黄沙遍天的荒芜景象。在这片钢筋水泥铸成的繁荣景象之上,便是西宁湛蓝而辽远的天空,这片蓝少了几分逼仄,多了些许安宁。这片“西宁蓝”的背后,是全体西宁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西宁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生动实践。

根据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11月底,西宁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9天,优良率92.2%,在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这个第一连续保持了六年。而在2013年,西宁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仅为百分之六十左右,正是从这一年起,西宁市以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为主要工作抓手,开始大气污染整治工作。

西宁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大风天较多,机动车数量大幅增长、采暖期长,空气质量不佳。夸张的时候,由煤烟、浮尘等构成的雾霾让平日里空气能见度在30公里以上的西宁,能见度骤减到不足7-8公里,还能隐约闻到一股煤烟味儿。

“这种情况怎么办?”

“事关数百万市民健康,必须治理!”

人民网 刘沛然 摄

治理不能盲目,首先要确定“病根”。2015年-2017年,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经过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污染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完成了《西宁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项目》研究工作:以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城市扬尘、道路尘为主的开放源是西宁空气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紧跟其后的污染源是以燃煤排放源和工业源为主的固定源,这一类污染源除工业企业污染外,民用燃煤在燃煤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排在第三位的是以机动车尾气为主的移动源。

“病根”确定了,下一步就是制定“治疗”方案。为了改善空气质量,西宁市积极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出台《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相继制定《西宁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问责办法》《西宁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办法》等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工作制度,保证在大气污染整治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狠抓“抑尘、减煤、控车、治企、增绿”等措施,加速推进“煤改气”“煤改电”行动,强化煤炭市场规范化管理。依托监测监管系统对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各级网格点面结合开展环境监管,实现“技防”和“人防”有效整合。

人民网 刘沛然 摄

“治疗”成果斐然。目前,西宁市已完成461家“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全市现有火电企业30万千瓦以上的机组均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已监测各类车辆9万余辆,其中监测到不合格车辆482辆。制定全市道路抑制扬尘、清扫保洁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有效遏制了道路扬尘面源污染。加强对建筑垃圾消纳场、生活垃圾填埋场、弃土场以及建筑工地、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监督管理,对全市800多辆渣土运输车辆实行公司化运营、密闭化改造并开展巡查。开展北山市场片区燃煤散烧集中整治,截至目前,北山市场片区及朝阳物流园区3000余户已停止使用燃煤小火炉。

好成绩离不开全体西宁市民的配合。“执法过程中没有遇到不配合的情况!”西宁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每一次行动不仅代表着西宁市整治大气污染的决心,更集中了全社会的目光——遇到不配合执法的情况怎么办?有没有粗暴执法?执法的效果如何?面对这样的疑问,他们的回答铿锵有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普及,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增强了,我们对执法人员的要求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也更加紧密了。”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董小宁表示,西宁市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是全体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教育、司法、行政各部门通力配合的见证。

人民网 刘沛然 摄

如今的西宁早已不复以往“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生态环境,取而代之的是四季随手拍“蓝天”的惬意,在朋友圈晒出这些“西宁蓝”,看到的人无不赞叹其惊艳。蓝天下,西宁人正在继续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西宁人的幸福。

(责编:刘沛然、甘海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