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撂荒地”变成“高产田”

2020年12月24日10:53  来源:青海日报
 

  12月1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二堡镇范家村旱垣上,随着一台农用拖拉机牵引着旋耕机走过,刚刚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可耕种的良田。

  范家村村委会主任马有布指着机械耙耕的田地说,这些长满野草的土地原本都是撂荒地,因为这里十年九旱,庄稼广种薄收,一些人便弃田外出务工,随着全膜双垄玉米栽培技术推广,粮食产量上去了,村民在外出打工的同时,又重新拾起家里的撂荒地覆膜种田,咱农民可不能干挣了票子荒了土地的蠢事。重新开犁耕种的撂荒地20公顷,靠全膜种植技术,过去的撂荒地变成如今旱涝保收“高产田”。

  民和县虽然地处黄河、湟水谷地,但六成以上耕地均在干旱山区,只能看着流水长叹。也由于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大量农村壮劳力出于生计被迫进城务工,导致大量耕地撂荒。

  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更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李二堡镇范家村撂荒地复垦复种,是民和县盘活耕地资源,推进撂荒地复垦的缩影。

  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民和县委县政府于2008年在全县范围尝试推广全膜双垄玉米栽培技术,当年农民所种全膜玉米亩产达500公斤以上,这一成绩让农民重拾种粮积极性,每年有20000公顷干旱山地只需一张塑料薄膜,就解决了制约干旱山区一代又一代农民为之发愁的种粮“瓶颈”,以前“发愁田”变成如今农民旱涝保收的“大粮仓”。这一“伟大”尝试不仅盘活了该县干旱山区耕地资源,让耕地更好发挥效益,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动乡村振兴。

  民和县农业农村科技局数据显示:2020年民和县“盘活”撂荒地800公顷,其中复垦春播666.67公顷、青饲料补种74公顷、撂荒地整修194公顷。

  为确保“饭碗”牢牢端在农民手里,民和县加快启动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经营模式,对无力耕种而造成撂荒,组织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干部、科技人员及有能力耕种的农户代耕代种;对长期外出务工造成长期土地撂荒的,乡镇党委政府动员撂荒农户自愿流转耕地等方式,提高耕地复垦率,使弃耕撂荒现象得到根本解决。

  同时,民和县还对扩大流转和承包撂荒地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在地膜、种子、化肥等农资方面进行重点倾斜,鼓励其多承包撂荒地,加大复耕复种力度。落实国家种粮补贴,每亩100元予以补贴,复耕撂荒地每亩支持有机肥50公斤、地膜7公斤、玉米种子1.5公斤,以此来减轻撂荒地复耕复种成本。

  “昔日‘贫瘠地’变成今朝‘高产田’,让我们农民鼓了钱袋、富了家庭,我们发自内心感党恩。”从中受益的百姓这样感叹道。

  民和县农业农村科技局副局长李庆林说,“在撂荒地复垦复种中,60%的撂荒地通过种养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土地流转形式‘盘活’闲置土地,实现土地增效和农民增收”。

 

(责编:杨启红、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