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村里来了个“光头干部”

甘海琼 杨霆

2020年06月17日10:53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我是全国280多万驻村干部中的一员,组织上将我派驻到这里,就有责任带着乡亲们加速奔跑在小康路上,两年的驻村扶贫经历也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近日,本网走进青海省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来自青海省财政厅的驻村工作队员宋朝辉忙里抽闲,向我们讲述着巴汉村巩固脱贫的故事。 

驻村扎一线,扶贫搭把手。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青海省先后两批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1.49万名,一股股强有力的帮扶力量让扶贫一线充满生机。脱贫不脱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如何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在宋朝辉的身上,不仅浓缩了万千驻村干部的奋斗与成长,也让我们找到了心中的答案。

接地气:“我是驻村工作队的,叫我‘光头'也行!”

日头西下,忙活了一天的宋朝辉从村委缓缓地走了出来,刚到巷口,村里的一位老太太隔着很远的距离就和宋朝辉打起了招呼。

“你忙完了别忘了好好吃饭。”“好的大妈,这天要下雨了,您也赶紧回家吧。”一个说的青海话,一个说的普通话,回忆起刚驻村的情景,宋朝辉根本听不懂乡亲们口中的青海土话。

宋朝辉所驻的湟源县巴汉村地处农耕区与牧业区交界,平均海拔3027米,是典型的脑山高寒地区。2017年巴汉村完成易地搬迁,实现了脱贫摘帽。

2018年4月,在青海省财政厅投资评审中心工作的宋朝辉接受组织指派,作为驻村工作队员来到巴汉村。“刚刚完成易地搬迁,整个村子就像个施工现场。”宋朝辉和驻村工作队就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驻村工作。

新居院落的围墙建起来了,村道路和水渠修好了,房前屋后种上了一株株丁香,为了给村里配备些既实用美观、又价格便宜的大门,驻村工作队连续跑了多个厂家比价,可费了不小的功夫。

看得见的工作做完了,根子上的发展问题该怎么解决?来村里已经三四个月了,宋朝辉在迷茫中带着些许尴尬。“我是个退伍兵又在农村长大,特别能理解乡亲们需要什么,也是真心实意想为巴汉村的乡亲们干点实事的,可一百多天了过去了,大家都还不认识我。”宋朝辉有些失落。

“我当时太郁闷了,干脆在生日那天剃光了头发。”宋朝辉还在村里租了一间闲置的院落,在巴汉村“安营扎寨”。从此以后,宋朝辉在村子里逢人就说:“我是驻村工作队的,叫我‘光头’也行。”还别说,这一招很是有效,没几天大部分村民就记住了他:“村里来了个‘光头干部',脱贫的事找他就管用。”

(2018年7月 驻村第四个月宋朝辉剃光了头发)

转观念:走家串户心交心

只是记住还不够,还得知道乡亲们在想什么、需求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

村民吴泰山是精准识别户,责问驻村工作队为什么别人家“双帮对象”给的慰问他却没有?宋朝辉发现,原来是村里对脱贫政策的宣讲不到位。于是,他和驻村工作队勤走访、勤跑腿,田间地头、走家串户,倾听村民的诉求,认真细致地记录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并向村民讲解脱贫政策。

“乡亲们从刚开始的话家常到后来向我们的工作提要求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乡亲们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我们了。”一个月后,那位曾经责问过驻村工作队的吴泰山,还专门给宋朝辉打电话致歉。通过这种入户走访的方式,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们交了心,结了伴,解决了观念上的不同,增进了彼此的信任,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如今,但凡宋朝辉走访过的村民家,各家各户是什么情况,他都烂熟于心。然而,如何彻底改变村民们对驻村队“搞政绩、走过场”的误解,宋朝辉觉得,只有用实实在在的工作,让村民们得实惠、有收益,才能让大家真正信服,我们靠得住,是一家人。

送一程:留下“带不走”的动力

“扶上马”容易,“送一程”可不简单。为了攻克村里的产业发展短板,解决村民生活困难,宋朝辉积极发动身边力量,千方百计为村里引入发展活水。

2019年7月,宋朝辉通过与青海省政府采购协会对接,动员社会力量帮助村里的困难群体。协会专门成立了脱贫攻坚小组,对村里60岁以上老人的过冬物资和村里3个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进行帮扶资。宋朝辉说:“社会帮扶解决了部分村民的生活负担,也着实为我们实现共同富裕注入一剂强心针!”

这下,宋朝辉更是信心十足。部队转业的他与曾经服役过的西宁联勤保障中心取得了联系,部队对巴汉村进行调研走访后,决定在巴汉村设立“脱贫帮扶联系点”,并出资50万元资金进行帮扶。

“10万元投建了全省第一家农村氧吧,10万元建设完善了村里的党建活动室,剩下的30万元投入到村里的养殖合作社,仅这一项在当年就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多元。”宋朝辉激动地说。

患有肺心病的村民刘贵邦就是乡村氧吧最大的受益者,由于每天需要吸氧近八个小时,村里直接把一台制氧机搬到他家里方便使用。随着部队医院的专家们多次进村义诊,村里很多重病患者实现了免费看病,免费领药,避免了他们因病返贫。

“今年部队决定投入100万元用于村里畜棚建设,这样既解决了村里畜牧业发展的短板,也有助于村里人居环境卫生的改善。”建好的畜棚由村集体租赁给养殖户,收益金将和其他收益一并向村民分红。“军地共建”的好项目让村里的集体经济产生了造血功能并良性循环,宋朝辉说:“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巴汉村有信心致富奔小康!”

扶志气:等靠要的人没有了

“我最怕村民们坐在家里等靠要,如果不动起来,他们很容易再次返贫。”宋朝辉说,如何让已经脱贫的村民依然干劲十足,扶志气这才是巩固脱贫的最好办法。

2019年,巴汉村在金融政策的扶持之下,全村有78户农户转产养殖业,家有50头牛或100只羊以上的养殖大户就增加到30多户。今年申请贷款扩大养殖规模的村民较去年又有所增加,宋朝辉和驻村工作队又开始为化解养殖户风险忙碌起来。

“很多养殖户没有风险考量,最近我们在积极做工作,让他们赶紧给牛羊上保险,这样抗风险能力就提高了。”在驻村工作队的提醒下,这几天,村里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奔跑在各家保险公司之间,忙的连喝水的功夫都没有。 

村里的男人围着牛羊转,村里的妇女该咋办?宋朝辉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与湟源县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对接,专门在村里设立了皮绣加工车间,培养出了25位绣娘。既能顾家还能有收益,“半边天”也要为好日子锦上添花。

宋朝辉说,以前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一年就回来一趟,现在隔三岔五就能在村里看到她们。返乡村民都说:“咱们村现在这么好,当然得常回来住住啦!”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巴汉村人愿意回家,宋朝辉觉得这就是对他们驻村工作的最好认可。

“之前不知道村里的乡亲们给我送鞋垫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青海人的鞋垫只送自己内心看重的人。”看着这些精美的鞋垫,宋朝辉打算装裱起来留作纪念。

“本来今天孩子的学校要求家长到校整理高考档案,可是我又爽约了,明天医疗队要来村里巡诊,还有很多准备工作没做好呢。”带着对家人的愧疚,宋朝辉继续忙着手头的工作。

远眺巴汉村拉拉河畔,一大片马莲花在雨中竞相绽放。宋朝辉依然是信心满满,巴汉村的明天一定能如马莲花般美好灿烂!

(责编:陈明菊、张莉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