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成績、展形象、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支部
“卓瑪”的穩定幸福新生活

初夏時節,上午十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的天空中,太陽已經開始顯露它的鋒芒,直照得人睜不開眼,碧藍的天空下,綠樹掩映中,一大片黃白相間的嶄新樓房映入眼帘。
“這就是我們歇春園社區了。”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張金蓮熱情地介紹起了歇春園社區的基本情況。
歇春園社區一角。人民網 劉沛然攝
河陰鎮歇春園社區成立於2017年11月,服務小區2個,其中德吉家園小區是貴德縣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點,服務對象達3029戶8000余人。
“我們社區先后榮獲‘全省民族團結示范社區’‘州級民主法治示范社區’‘海南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海南州石榴籽家園示范社區’等榮譽稱號。”張金蓮的臉上挂滿了自豪。
為什麼能獲得這麼多榮譽?
走進社區的“紅石榴之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中可見一斑。在這裡,漢、藏、回、土、撒拉、東鄉、蒙古七個民族的群眾正坐在“紅石榴”手工作坊裡做著刺繡、剪紙、紡織等手工藝品。
歇春園社區居民在做手工藝品。人民網 劉沛然攝
“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我們在一起都是好朋友、好鄰居!”貴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第三代傳承人楊成君一邊展示著他的剪紙作品,一邊笑著說道,在這裡,他們互相切磋手藝、互相學習,氛圍十分融洽。
不僅如此,2022年,社區黨支部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針對社區人員結構復雜、利益需求多元化、矛盾問題集中等問題,與青海佳正物業公司協商,在德吉家園小區成立了“紅色物業”。
“其實‘紅色物業’剛成立時問題不少。”張金蓮說,因為小區裡有好多群眾是易地搬遷戶,他們聽不懂漢語,所以當時急需一個能聽懂也會說漢藏雙語的人來為群眾們解釋政策。
2021年,社區工作人員走訪了轄區的低保戶家庭,謝日卓瑪就是走訪對象之一。進一步了解謝日卓瑪的情況時,社區工作人員發現,謝日卓瑪可以流利地使用漢藏雙語交流。
謝日卓瑪。人民網 劉沛然攝
一頭是低保群眾的生活需求,另一頭是“紅色物業”的用工需求,通過社區黨組織“牽線搭橋”,謝日卓瑪順利入職物業公司,成為了一名樓棟管理員,還兼任物業公司雙語服務崗。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很緊張,后來慢慢熟悉就好了。”謝日卓瑪臉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她表示現在的工作既穩定又有價值,離家近還能照顧到家人,“我對現在的日子很滿意!”
拿到第一個月工資的時候,謝日卓瑪為社區黨支部送了一面錦旗,“為民辦實事 心系老百姓”也是謝日卓瑪對社區黨支部打心底裡的認可。
2022年4月,謝日卓瑪主動向社區提出了取消低保待遇的請求,一年過去了,她對這個決定不僅沒有后悔,反而更確信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我現在的生活挺好的,還有更困難的人,他們比我更需要低保。”
社區居民在歇春園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辦理業務。人民網 劉沛然攝
謝日卓瑪的故事正是歇春園社區扎實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的一個縮影。如今,黨的二十大召開后,歇春園社區黨支部創新工作方式,建立“小蜜蜂”宣講隊,活躍在社區裡,深入樓院中,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平安建設等內容,讓黨的二十大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林蔭下有一位社區居民喜愛的“楊阿姨”
- 5月17日,當62歲的林繼唱住進養老院,拿到養老院發放的日用品時,他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留下了眼淚。“我沒有子女,老伴也去世了,沒想到‘楊阿姨’能把我送過來,讓我享受到這麼好的待遇……” 林繼唱口中的“楊阿姨”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林蔭社區黨支部書記楊原。…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