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從“網紅”到“長紅”,不止一步之遙

宋翠茹 譚梅
2022年09月14日08:53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龍羊峽水庫。 焦銳 攝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芒崖翡翠湖景區的自駕游車隊。青海日報記者 宋翠茹 攝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察爾汗鹽湖。焦銳 攝

天空之鏡·茶卡鹽湖景區。 海西州文體旅游廣電局提供

可可西裡無人區。 焦銳 攝

  “青青的山,藍藍的海,高天上流雲映花開,遙遠的青海,遙遠的青海,踏著牧歌向你我走來……”今天的青海,已經成為不少人心生向往的“詩和遠方”。

  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互動化的營銷方式備受推崇,青海許多本不為人所知的地方成為游客熱衷的“網紅打卡地”,其中,茶卡鹽湖被國家旅游地理雜志評為“人一生必去的55個地方”之一,受到游客追捧。

  還有U形公路、艾肯泉、翡翠湖、東台吉乃爾湖……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青海省網紅景點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說“神奇的柴達木”,細數海西美景,天空之鏡、水上雅丹、茫茫戈壁、千年冰川等,“獨特”是最大的標簽,給人以神秘莫測、奇幻瑰麗的感覺。

  2021年1月至10月份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接待旅游人次1367.9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72.43億元:茶卡景區1月至10月接待旅游人次122.4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1915.8萬元﹔天空一號景區1月至10月接待旅游人次78.3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755.3萬元。

  順勢而為

  挖掘“網紅”光環背后的景觀特質

  和國內許多“網紅”景點靠濾鏡、靠營銷的“吸睛”行為不同,在青海,更多是因為網絡的交互式傳播特別是網絡直播的廣泛應用,讓許多不為人所知的景點,漸漸掀開其神秘的面紗,呈現在大眾眼前。

  以“網紅”光環最盛的茶卡為例——幾張美圖在微信朋友圈的廣泛傳播,使得湛藍、通透、靈動的茶卡鹽湖被冠以“天空之鏡”的美稱,引得國內外游人紛至沓來,旅游呈現“井噴”式發展。

  看到旅游開發的巨大空間,政企聯手抓住機遇,通力合作,積極打造“茶卡鹽湖—天空之鏡”的旅游品牌。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21年,茶卡鹽湖景區在10年時間裡,游客量從2.62萬人次增長到300余萬人次,游客增長126倍,成為國內重點景區和青海王牌景區。

  何謂勢?孫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於漂不者,勢也。”成為“網紅”,入選全國文旅“網紅打卡地”價值推薦榜前三名,這就是勢。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便會水到渠成。

  相關旅游研究人士也指出,稀缺的鹽湖資源,獨一無二的美景,是茶卡能憑借微信朋友圈的幾張照片幾何式轉發而迅速傳播的核心,可見,獨特性是根本。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借力網絡宣傳,以新媒體+傳統媒體方式進階推廣,充分展現鹽湖的吸引力、感染力,乃至心靈的震撼力,加深游客的印象,為茶卡旅游的高質量發展創造機遇。

  海西州文體旅游廣電局相關負責人則表示,茶卡鹽湖旅游發展的最大啟示就是,“網紅”絕不是景區的全部,茶卡鹽湖景區需要不斷提檔升級,增加更多鹽湖工業探密、鹽湖文化體驗等內容,讓景區發展更有底蘊。

  而同時,立足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稟賦和區域優勢,海西州將堅持以特色旅游為突破口,著力推動全州旅游轉型發展。

  據了解,海西州將重點打造黃金旅游圈,在空間發展布局上,建設德令哈、格爾木、茫崖三個綜合服務核,絲綢南路、神奇天路、昆侖探秘三個旅游景觀廊道,以及雲上昆侖、浪漫之都、星空探秘、絲路古邑、天空之鏡、青海湖源、雅丹勝境七個文旅發展板塊。海西還將大力發展生態觀光游、康養度假游、紅色研學游等業態,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文化特色鮮明的休閑景城、文旅街區、特色小鎮、鄉村旅游點,舉辦高水平國際性生態旅游節會展賽事和論壇,構建國際水准的高質量服務體系。

  對於這一兩年在各大媒體中頻頻亮相的察爾汗夢幻鹽湖、東台吉乃爾湖、大柴旦翡翠湖、茫崖翡翠湖等多處鹽湖旅游資源,海西州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秉承地域特色,融合民族文化的差異化開發原則,避免出現同質化發展。

  對此,青海大學財經學院旅游與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何梅青也建議:“海西不同的鹽湖景點在展示鹽湖這個核心旅游資源的同時,根據每一個景點的發展現狀及潛力,進行不同的旅游特色定位,呈現出各具特色的旅游體驗及旅游功能,鹽湖類的景點在旅游發展中一定要形成各自的特色,這種差異性才能具有獨特性和旅游吸引力。”

  借勢發力

  將旅游融入全省發展的大棋局中

  一旦標記成為“網紅打卡地”,意味著一個景點或一個地區已經從千景一面中脫穎而出。而這背后,也為全省旅游發展謀劃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

  今天的青海,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成效明顯,清潔能源裝機佔比持續保持全國領先﹔生態旅游正逐步發展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山宗水源淨土、地球第三極品牌形象更加彰顯﹔建成全國面積最大的綠色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持續提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城鎮化率大幅提高,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及“百鄉千村”示范工程成效明顯。

  借發展之勢,努力叫響“大美青海”文旅品牌,提升旅游發展水平,挖掘出更多的亮點和獨特性,將旅游融入全省發展的大棋局中,讓游客感受青海豐富的旅游資源的同時,也為青海省綠色產業的壯大創造機遇,進而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採訪海西州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信心十足提到,到“十四五”末,力爭把文旅產業打造為全州服務業最具帶動力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實現由單一的觀光旅游向度假休閑生態游轉變,由旅游資源型向生態價值型的跨越。

  建立與國際標准相銜接的旅游服務體系,加快“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旅游要素升級,提升景區、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行業的國際化服務水平。

  著力推進生態觀光游、康養度假游、紅色研學游、文化體驗游、運動拓展游、遺跡探秘游、非遺文創體驗游、鄉村農牧體驗游等特色產品,推進景區和度假區、文旅產業園、特色小鎮等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建立“多樣化、多層次、全方位”的旅游產品體系,滿足游客休閑度假對私家游、家庭游、自駕游、短途游的體驗要求。

  從全省層面,結合青海生態產業優勢,青海正在積極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這對青海旅游業來講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是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的大好機會,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子的正確選擇,因此必須舉全力將“生態青海”打造成一張驚艷全世界、令人向往的生態旅游目的地“金名片”,成為又一新的經濟增長極。

  同時,找准文旅結合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新路子,挖掘地方文化,構建旅游文化體系,講好文化故事,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形象,才能更好地讓開發的文旅項目始終保持熱度、不過氣,形成長久的發展模式。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要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找准切入點和突破口,把文化與旅游兩大產業融為一體,同步規劃和推動,加強文化研究與旅游項目開發與融合,形成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資源共享、市場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良性發展格局。

  造勢謀變

  高水平謀劃把握發展節奏

  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

  面對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青海要想脫穎而出,不僅要借助“網紅”的力量,還應把握發展節奏,主動造勢。當然,這需要我們既有戰略眼光,加強頂層設計,更要有高水平的謀劃,突出改革創新,保持良好的態勢,促進全域旅游快速發展。

  艾肯泉是茫崖額頭下的“大眼睛”,眼瞼、虹膜、瞳孔涇渭分明,也被稱為“大地之眼”“惡魔之眼”“天使之眼”等。巨大的流量為這口長年沸騰不息的地熱噴泉帶來的是躥紅與曝光度,吸引了很多游客參觀拍照,特別是航拍愛好者前來打卡。

  前段時間,記者在艾肯泉採訪時,聽到不少游客朋友對青海的贊美,也聽到一些感受:青海的景觀特質真的是太不一樣了,很有吸引力,但點少、線長,讓旅游的過程充滿艱辛和挑戰。因此,游客服務、保障補給等方面的完善很重要。

  也有游客吐槽:有的景點一經傳播成為“網紅”,馬上開始“圈地掙錢”,而沒有花更多心思考慮長遠發展問題。

  在採訪中,記者充分地感受到在互聯網時代,要抓住消費者、體驗者的心態與需求,尋求突破,創新發展,讓游客有更好的體驗感。“青海的美是獨一無二的!神奇的地質地貌和美麗的風景,吸引了很多人。青海是能出大片的地方,我覺得很多景點可以更開放一些,讓我們自駕游和旅游愛好者更方便一些,因為我們本身攜帶的拍攝器材就多也重,把車停的大老遠再走進景區,真的很吃力,可以做得多元化和人性化。”每年都會來青海自駕游兩三趟的江蘇省南京市旅游攝影愛好者焦銳由衷地說。

  高質量的旅游公共服務,會為一次旅程增添獲得感和幸福感。如何留住游客,靠什麼留,成本和收益的賬怎麼算?怎樣才能提高游客的體驗感?

  何梅青教授表示,目前國內大部分旅游景區的收入結構依舊是以門票為主,除此之外的二次消費佔比非常低。但是現在“去門票化”已是大勢所趨,對於景區而言單純靠門票經濟支撐旅游發展已經不是長久之計了。她建議,要依靠旅游發展實力提高美譽度,加快完善自身旅游產業鏈,因地制宜圍繞旅游特色,縱深拓展相關產品及服務,提高延伸性消費收入,增加過夜消費,實現游客在吃、住、購等方面的二次消費水平,這樣才能擺脫依靠門票經濟的短視發展理念,真正提高旅游收入。

  由此,如何謀劃青海全域旅游是一盤大棋。“必須形成高質量的發展模式。”青海省文化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認為,隻要這樣,才能順應“注意力經濟”時代,將線上流量轉化為青海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吸引游客涌入並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把握“高標准”、瞄准“高質量”,不斷優化旅游市場體系,改善提升旅游市場環境和質量,為構建旅游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有節奏、有步驟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建設,努力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吸引力強、服務質量優的精品景區和旅游度假區。借助互聯網時代信息交互式傳播的特點,讓“大美青海”既有辨識度,也有美譽度,推動文旅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廣大群眾對美好出游的需求。未來,讓青海為世人呈現更多的精彩!

(責編:楊玥、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