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

讓青海文物綻放時代光彩

——青海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綜述

2022年06月10日17:31 |
小字號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

青海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地域廣袤、歷史悠久、文物類型多樣、文化內涵豐富、資源得天獨厚,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新青海的深厚支撐。

坐擁不可移動文物641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省級466處、市縣級約1439處﹔古遺址3788處、古墓葬967處、古建筑819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524處、石窟寺及石刻99處、其他文物214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個、名鎮1個、名村5個,中國傳統村落123家,考古遺址公園1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紀念館共41家(含非國有博物館10家),可移動文物數量31萬件(69960件套)……青海大地上,歷史遺珍和紅色遺跡遺物星羅棋布,無聲勝有聲,永續著千年文脈。

近年來,文物工作得到高度重視,推動文物事業開創新局面、呈現新氣象,文物工作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獨特作用,全省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迎來全新發展機遇。

青海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守正創新,繼往開來,統籌疫情防控和文物事業發展,文物保護利用各項工作取得新成就、實現新突破。

增強文化自信 講好青海故事

“十三五”期間,是青海省文物事業發展投入最多、發展最快的時期。文物法治建設邁出新的步伐,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實現歷史性突破,文物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文物安全工作得到加強,文物考古研究成果豐碩,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不斷提升。

五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視文物工作,2017年,省政府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2018年,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等十一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2019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青海明長城保護管理的實施意見》﹔202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青海省文物安全管理辦法》,省委考核辦將文物安全工作納入對市州黨政班子目標考核體系。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系日趨完善,文物工作在講好青海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旅游名省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五年來,青海省共爭取落實各類文物保護資金14.1億元,文物保護力度持續加大,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並重、本體保護與周邊環境保護並重,458項各類文物保護項目有效實施。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圓滿完成,共登記國有可移動文物313793件(69960件/套)﹔6處不可移動文物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8處不可移動文物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增長13%和16%。文物安全主體責任逐級壓實,多部門齊抓共管加強文物安全﹔偵破都蘭熱水“3·15”古墓盜掘案、同德宗日古文化遺址盜掘案等14起文物犯罪案件,追繳文物786件﹔實施文物安全防護工程60余項,文物安全形勢穩中向好。

五年來,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豐碩,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展現青海文物風採,為講好青海故事提供有力支撐。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8項,配合基本建設中文物調查、考古勘探項目128個,舉辦公眾考古活動13次。都蘭縣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烏蘭縣“泉溝墓葬”完成階段性考古,“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獲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簽訂《共建熱水墓群考古和文物保護研究基地框架協議》。絲綢之路南亞廊道青海段文化遺產調查遺跡180處,新發現33處。連續兩年舉辦南亞廊道沿線五省區絲綢之路南亞廊道青海段考古調查成果論壇。

五年來,博物館體系進一步優化,全省備案博物館、紀念館總數達39家,其中文博系統內國有博物館24家,列入國家一級博物館的有2家,全省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有16家。共爭取免費開放經費和展陳補助17000萬元,著力提升全省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和展覽服務水平。全省博物館、紀念館每年舉辦展覽近80個,平均每年觀眾總數近270萬人次,其中未成年觀眾人數50余萬人次。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文物事業發展

2021年,全省文博系統緊緊圍繞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文物事業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扎實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有力有序推進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保護利用,落實保護修繕資金9414萬元,實施8個保護項目。推進囊拉千戶院保護利用,落實保護修繕、環境整治資金2400萬元,對文物本體及周邊環境進行維修和綜合治理。完成全省37處革命文物資源田野調查,公布第一批18處省級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765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省博物館推出百年革命文物目錄展,展示宣傳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路”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新青海精神。

主動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戰略,完成黃河流域文物遺存調查和數據庫建設,形成《青海省黃河流域文物資源調查工作報告》,梳理縣級以上文物資源共1467處。配合開展長城文化公園建設,明長城大通段成功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開展青海省長城資源信息數據管理系統試點工作。充分運用紅色文物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革命舊址、博物館、紀念館等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優質資源、開展特色服務。開展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進部隊、進鄉村“四進”活動,開展“黨的故事我來講—爭做紅領巾講解員”、全國第二屆“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征集展示、全省博物館紀念館“紅色故事”展示展播等活動。堅持常態化精准化疫情防控,通過合理設計參觀路線、實名制預約或錯峰參觀等方式限時限流,有序調控疏導游客,使疫情防控、安全管理、開放服務等各項工作安全有序。

文物保護利用的系統性持續提升。完成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專項調查工作報告,儲備了熱水墓群、喇家遺址、班瑪紅軍溝等一批重點保護項目。落實各類文物保護資金3.1億元,實施文保項目53項。落實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經費4288萬元。全年完成中大型基本建設考古調查15項,調查面積近2500萬平方米。出版《中國出土彩陶全集——青海卷》《熱水墓群考古四十年》論文集。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成功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熱水墓群和喇家遺址被評為“百年百大”重要考古發現,並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會同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健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管理制度,核定公布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對接“引黃濟寧”、西格鐵路、國道227公路、西寧綜合保稅區等重大建設項目,推行“考古前置”,搶救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提質增效。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成立由65家單位組成的全省博物館聯盟,在文化旅游節推出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八大系列1114款文創產品。舉辦“山宗·水源·路之沖——一帶一路中的青海(深圳展)”,開展4場主題講座和4場社會教育活動,線上線下受眾群體超過719萬人次,閱讀量達500萬人次。在廣東等地舉辦《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多元華彩·融合創新——青海民族民間藝術展》等主題展覽。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絲綢之路與青藏高原文明史展覽”入選全國20項“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青海原子城紀念館等6家革命紀念館入選《全國革命紀念館概覽》。省博物館推出“1+3”主題展覽,展出文物2405件,多件文物珍品首次亮相,成為全國十大熱搜展覽。

為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青海篇章貢獻文博力量

今年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一年。全省文物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青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統籌疫情防控和文物事業發展,統籌協調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城鄉建設、民生改善的關系,健全完善文物保護制度機制,堅守文物安全底線,扎實推進文物系統性保護利用,持續推進博物館公共服務水平,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青海篇章貢獻文博力量,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持續推動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保護利用工作。組織召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印發了《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保護利用2022年重點工作分工方案》。

全力推動文物保護項目。對G227貴德至大武公路、化隆至貴德高速公路等項目下達文物保護意見,協調推動羊曲水電站考古發掘工作,落實青海省文物保護和展陳中心項目前期資金,積極推進青海省考古標本庫房項目(都蘭縣)建設。

不斷推動博物館服務提質增效。推薦青海省博物館、青海原子城紀念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舊址申報完成國家文物局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基地”工作。向國家文物局推薦青海省6家單位的7個展覽參加“第十九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

……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青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的勝利召開為青海省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推動全省文物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

抓好規劃引領,出台實施《全省文物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圍繞國家長城、長征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青海段)建設,編制公布青海明長城保護規劃﹔推進熱水墓群考古遺址公園申報立項和喇家遺址公園建設,評定挂牌﹔完成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調查﹔完成喇家遺址、熱水墓群、宗日遺址等考古階段性調查發掘報告。提升革命文物闡釋水平,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傳承融入城鎮建設、鄉村振興、文明創建、產業開發等領域,推出更多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行、體驗旅游項目。建設全省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建立全省文物保護專家庫,健全文物保護工程管理制度。

持續抓好熱水墓群、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囊拉千戶院、宗日遺址等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抓緊開展羊曲水電站、西成鐵路等基本建設考古勘探及發掘。全面排查石窟寺安全隱患,加強石窟寺相關遺存的考古、發掘,實施石窟寺展陳提質工程。統籌抓好《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實施。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文保和安防工程,啟動黃河流域壁畫數字化保護工程。

不斷提升博物館展陳水平和服務效能,出台實施《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開展省級博物館運行評估。發揮博物館聯盟作用,推介一批館校合作示范基地和博物館研學游示范項目。積極申報全國十大精品陳列展覽。加快編纂《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青海卷》,建設全省藏品資源數據庫,建立文物“身份証”制度,重點實施一批彩陶、紡織品等珍貴瀕危和材質脆弱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鼓勵省內博物館開展跨界合作,建立推廣“以需定供”菜單式展覽服務,支持發展“雲展覽”“雲教育”“雲課堂”“雲直播”等公共文化服務新業態。

守牢文物安全紅線底線,積極推進文物平安工程,完善打擊文物犯罪聯合長效工作機制。健全完善文物安全責任體系,落實政府主體責任、文物行政部門監管責任和管理使用單位直接責任,織牢織密文物安全防護網。開展全省文物安全隱患整治和安全能力提升、打擊文物犯罪、國有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等“三大行動”,形成多部門聯合開展文物安全監管模式常態化的新格局。組織實施“文明守望工程”,開展首屆“大美青海文物守望者”評選活動,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啟動文物志願者隊伍建設試點。

利用“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工匠聯盟”,促進民間匠人傳統技藝的挖掘、保護與傳承。持續以“一帶一路中的青海”為主題策劃推出精品展覽、數字展覽。統籌全省優秀文化遺產資源,主動做好文物宣傳策劃和新聞發布,與青海廣播電視台合作,推出《昆侖風物》《青海寶藏》等宣傳片,提升青海歷史文化、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宣傳、闡釋、展示傳播。

文物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青海文物事業必將在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中發揮更大作用,必將在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青海篇章中展現更大作為。(來源:青海省文物局)

(責編:況玉、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學習時報》頭版頭條刊發青海省委書記信長星署名文章
  6月8日,《學習時報》在頭版頭條刊發了青海省委書記信長星署名文章《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扛起生態保護重大政治責任》。 文章系統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和對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盯“國之大者”,圍繞“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在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守護“中華水塔”、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幾個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和豐碩成果。…
西寧城西“核酸採樣小屋”正式投入運營
  人民網西寧6月8日電 (劉沛然)藍色的屋頂,乳白的牆面,可按需移動,配備紫外線消毒、空調、正壓新風、對講系統……6月8日一早,家住西寧市城西區豫和園小區的段女士准備參加當日重點人群核酸檢測時發現,小區內的“帳篷採樣點”已經被嶄新的“核酸採樣小屋”替代。 附近居民在豫和園小區安全採樣工作站參加核酸採集。…
高質量創建國家公園 永葆青海湖碧波蕩漾
  湖面開闊,水質清澈,飛鳥翱翔……2021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青海湖仙女灣實地考察,對青海省深入推進青海湖生態保護和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擘畫了宏偉藍圖。2022年4月25日,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回函給青海省人民政府,同意青海省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標志著青海湖國家公園進入創建實施階段。…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