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無疆大愛托起心靈高度

——記浙江醫療援青專家、 海西州人民醫院院長陳水芳

蘇 烽
2022年05月22日09:15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下鄉義診。本人提供

是的

要擁有

一條大河的情懷

用大愛點燃一燭燭生命之光

直抵人性

情暖高原

……

——題記

因為一條大河,因為同飲一江水,兩地人民有了永遠割舍不斷的深情厚誼。

“自古以來,三江源的人民呵護生態、涵養水源,賦予了我們滋生萬靈的浩蕩長江,多麼無私,我們下游人民一直感念厚恩。”最近,我們採訪陳水芳時,他如此感慨地說,“而今,為高原人民提供援助,那是我們江之尾的人民應該的、情願的!”

2019年7月29日,陳水芳作為浙江援青醫療專家團的領隊,來到離家千裡之外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被任命為海西州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開啟了他和第四批浙江援青醫療專家團的醫療援青服務。

迄今,陳水芳像紅柳扎根瀚海戈壁,已經第四個年頭了。悠悠四年光景,他頭上添了縷縷銀絲,卻始終無怨無悔,俯身躬行,上高原,走基層,進社區,用醫者的一片仁心慈愛,親手點燃一燭燭生命之光,為很多患者家庭送去了歡樂,為浙江青海人民同心共唱“大愛之歌”奏響了強音。

山高路遠,兩地情誼難阻“硬漢”高原心

陳水芳和海西結下的這份深情厚誼,還要從2010年浙江對口援青說起,也是從那時開始,浙江舉全省之力,全方位開展對口援建海西工作,促進了海西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基礎設施持續改善,形成了浙江對口支援海西的特色經驗和模式。

這十幾年來的交融交往交流,浙江、海西兩地結下了兄弟情誼。特別是在醫療援建方面,浙江省源源不斷輸送一批批技術能力過硬、素質高強的醫療專家支援海西醫療系統,助力海西醫療衛生發展與服務應用方面的發展,陳水芳便是其中的“翹楚”。

對於陳水芳來說,這並非他第一次參加醫療援助。從2003年起,他將自己大多數時間都奉獻在了醫療支援的服務路上,從援助馬裡到援助菲律賓應急醫療救援,從“下沉”寧波北侖到支援青海。那一天——來青海的前夕,當浙大一院領導撥通陳水芳的電話,問他是否願意成為浙江援青醫療隊的一員時,他二話沒說,一口答應下來了。

山高路遠,擋不住濃濃深情。就這樣,陳水芳背起行囊,從杭州蕭山機場飛到了相隔2200多公裡外的德令哈機場,沒有絲毫猶豫,遠方召喚著這位心懷大愛的仁者。

氧氣稀、日照強、降水少、溫差大……初到海拔3000多米的德令哈地區,高原上的環境對即便有著多年醫療援助經驗的陳水芳來說依然是不小的挑戰。但他“缺氧不缺精神”——盡管身體常伴著呼吸困難、頭疼乏力、食欲不振、日夜失眠等不適,但他為盡快適應工作,每天堅持走路上下班,來提高身體的適應能力。

走進醫院走向患者,陳水芳全身心地投入到醫療救治工作中,每天一上班,一大堆的事情擺在眼前,先部署安排繁瑣的行政工作,接著查房、會診、接診、手術、業務技術指導、院長接待日,一項又一項工作接踵而至。在同事的眼裡,他始終在思考醫院的發展、考慮病人的救治、如何提升下屬醫生技術等問題。

陳水芳說:“我來了,就是帶著浙江人民的囑托來的,同援青醫療團隊一起,沉下心來干實事。用有限的時間,為當地老百姓帶來更多、更好的優質醫療服務,留下更多援建成果。”

憑著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熱愛和舍我其誰、無私奉獻的信念,陳水芳走馬上任后,積極推進醫院管理改革,健全制度,理順機制,修訂完善醫院的行政、醫療、護理、應急等方面規章制度60余項。

使命擔當,留下一筆永遠帶不走的“技術團隊”和精神財富

讓受援地區群眾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是一批又一批浙江援青醫療隊員的使命。經過多年援建,這裡的硬件設施與診療環境已大為改善,但學科支撐和人才培養仍相對薄弱。

作為院長,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落到了陳水芳肩上。幾個月下來,心思縝密的他已經對這所醫院的裡裡外外摸了個遍,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后開始“對症下藥”,著手先從自己最拿手的呼吸內科“開刀”,一步步提升海西州人民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

於是,他一方面了解當地患者病情,篩查出合適的患者,動員他們來做無痛支氣管鏡檢查﹔另一方面,有效發揮醫院現有的設備和技術力量,手把手教導內科醫生開展全州首例無痛支氣管鏡檢查,開啟了海西州人民醫院無痛技術應用的新篇章。

70歲的葛大爺長期患慢性阻塞性肺炎,科室主任擔心大爺的心肺功能做無痛支氣管鏡手術有一定風險,誰都不敢做,陳水芳便迎難而上。康復出院的那天,葛大爺向陳水芳不停地道謝:“這是我患病十年來,感覺最好的時候,不用時時刻刻吸氧,快走一段路也不氣喘,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了,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感謝您啊!”

綜合內科主治醫師宋宇鴻回憶說:“陳院長總是手把手教我們技術,剛開始,我拿鏡子的姿勢不規范,他不厭其煩地演示、講解,直到我學會為止。”

作為呼吸內科的行家裡手,陳水芳不僅運用技術為高原群眾消除病痛,而且悉心帶教當地醫生,提升科室的醫療技術水平。經過兩年多的悉心培養,他已為當地培養出4名掌握無痛支氣管鏡手術技術的醫生,完成100多例無痛支氣管鏡手術,填補了海西州人民醫院開展無痛支氣管鏡手術的空白,真正將“醫療輸血”變為“醫療造血”。

“從陳院長身上,我們看到了浙江援青干部人才的品質——實干和愛心。”海西州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錢東去說,浙江10多年的醫療援助幫扶,已把80%以上三級醫院的核心技術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當地,而陳水芳正努力通過數字化改革,把更多專家資源、核心技術留給了柴達木人。

陳水芳時刻牢記著身上的使命和責任,一刻也不敢倦怠。有時,當看到滿臉疲憊的他從手術室中走出,錢東去忍不住念叨著讓他多休息休息,可他說:“不要緊,我還能行。”

引入新技術,留下一支扎根海西、帶不走的醫療隊是陳水芳最希望看到的,經過一次次基層調研、反復思考,陳水芳組織信息中心、5G通信單位、第三方移動雲平台及項目公司等舉行多層面專家論証,規劃建設海西州全域健康信息互聯互通5G“一張網”移動信息共享平台。

眼下,“一張網”移動信息共享平台已經在海西州人民醫院啟用。通過該平台可以實現手機就能和專家線上互動、診療,實現了讓柴達木地區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的願景。

掃碼、測溫……現今,走進海西州人民醫院的門診大廳從裡到外便能感受到數字化建設帶來的便捷,導診醫務人員對每一位進入大廳的人都笑臉相迎,感動式服務讓前來看病就醫的患者和家屬有了不少“安全感”,一旁的智能門診系統更是避免了患者走彎路,第一時間便能獲得救治。

“兩年前,來這裡看病還要到窗口排隊挂號,現在用一部手機就能輕鬆搞定!”前來看病就醫的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蓮湖村村民石林俊對醫院這兩年發生的變化贊不絕口。

短短兩年的時間裡,海西州人民醫院的就醫環境發生這樣的變化,離不開浙江援青醫療團隊的傾情幫助,更離不開全力打造智慧型現代化醫院建設而付出努力的陳水芳。

大醫精誠,為患者重新點燃一燭燭生命之光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援青四年來,陳水芳已經把這裡當作第二故鄉,他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病人,總是設身處地幫助他人排憂解困,扶危助困、慷慨解囊,隻要力所能及,他總是能幫一點是一點。

家住烏蘭縣希裡溝鎮西庄村的史正英有切身體會,多年來因身患重疾,長期受病痛的折磨,讓這位本是幸福家庭的人苦不堪言。“手術前,我們了解到治療費需要10多萬元。”面對高額的醫療費用,她兒子劉毅宗望而卻步。

今年3月份,陳水芳得知后,一邊安慰病人做好手術准備,一邊向兒子劉毅宗保証這次手術的費用由“五復”紅船關愛專項行動擔負,讓一家人免除了后顧之憂。3月22日,由他親自手術,成功為史正英完成了雙腿膝關節置換手術,直到手術結束,陳水芳才安心去休息。

陳院長常說:“醫生除了看好病,還要有溫度,我們要多為病人設身處地想一想。”海西州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王朝雲告訴記者,每當接到任務,他二話不說,背起行囊,但凡有義診活動,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2021年5月30日,陳水芳走進患有重疾的困難群眾馬在乃白家,為這位19歲的女孩捐款看病,並聯系了浙大一院骨科專家來海西為她做骨肉瘤根除手術,植入浙江援青指揮部捐助的價值7萬元的3D打印假體。術后3天,馬在乃白就能在助行器的支撐下緩慢行走。

這些年來,他的身影遍布整個柴達木盆地,他經常下鄉義診、熱衷公益救助,滿懷著醫者仁心幫助困難農牧民群眾解難題、辦實事,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援青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醫生除了看好病,還要有情懷,有溫度,我們代表著浙江的援青精神,要把這種精神傳遞給更多人。”陳水芳總是拿出自己的積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通過醫院捐款、上繳特殊黨費、紅十字個人捐款等形式向青海疫區捐款2萬元。

“能幫一點是一點。”這些年,他幫的遠遠不止“一點”,最大的單筆捐款有15萬元,那是他獲評“浙江大學好醫生”的獎金。他把這筆錢悉數捐給了當地的困難農牧民。他告訴家人,這個獎項代表對他多年援青的肯定,所以把這筆獎金用來幫助困難群眾更有意義。

為了能做一個好醫生,為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陳水芳把責任、付出、奉獻變成了一種自覺和習慣。

當發現醫院裡有不少腿腳不便、年老體弱的患者需要輪椅,由於當時整個醫院裡輪椅偏少,而且租借手續繁瑣。他自費拿出3萬元,找輪椅生產廠家購買了20把輪椅放在醫院大廳,零手續借用。甚至為了方便患者,同意他們把輪椅帶回家,用后再還回來。

……

從醫30年來,這段援青時光無論是對於這位遠到而來的“親人”,或是對於和他朝夕相處、共同為海西衛生事業作出貢獻的醫療援青團隊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一千多個日日夜夜,他把最好的經歷與回憶留給青海,把最好的技術才華、長效機制與精神風採留給青海,用真情實意和苦干實干詮釋了一名新時代援青人的責任與擔當。

(責編:楊玥、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