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青海:高原一派春耕忙  振興畫卷次第開

馬盛楠 劉沛然
2022年04月20日09:04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4月初,在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鎮,農田裡堆放著一排排未拆封的有機肥,樊添德打算播種時全部施到地裡。樊添德是湟中區豐祥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他的合作社裡,各種農用機械整裝待發。

除了農機和肥料,春耕工作種子必不可少。“今年種子儲備足,有不少新品種,還有農資補貼,農戶耕種積極性提高了不少。”西寧市湟源縣種子站工作人員許寧表示,今年小麥、青稞、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的種子購買量最高,配合機械化播種,春耕春播效率將大幅提升。

位於青海東部的湟水谷地,是青藏高原地區主要農業區之一,青海省農業大縣(區)湟中區、湟源縣均地處於此。與平原地區不同,這裡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為抓住春耕生產黃金期,青海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加強耕地建設,推進農業機械化水平,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從耕地保護、田間管理,到農資供應、技術指導,湟水谷地處處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高原春耕畫卷正次第展開。

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鎮春耕現場。人民網 劉沛然攝

肥料免費發到手 農戶省錢更省心

西寧市湟源縣日月鄉下若藥村坐落在湟水谷地西端日月山腳下。4月初,下若藥村周圍的山上還覆蓋著厚厚的白雪,村裡剛翻好的土地冒著熱氣,村頭的喇叭喊著“有機肥來了,大家在村口排隊領取……”不多時,幾輛滿載著有機肥料的卡車在村口緩緩停下。“以前用化肥,地裡土壤板結嚴重。用了有機肥以后,地裡土質好了,肥力提高了,產量也跟著提高。”下若藥村黨支部書記劉啟寬說。

西寧市湟源縣日月鄉下若藥村的農戶正在領取有機肥。人民網 劉沛然攝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各地要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要全面完成高標准農田建設階段性任務,提高耕地質量,化肥減量增效、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是有效的途徑之一。然而購置商品有機肥的高成本讓農戶犯了難。湟源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服務中心統籌安排,多方籌措資金,免費為全縣農戶發放有機肥,全力助推高標准農田建設。“有了免費發放的有機肥,省錢又省心,咱們的政策,攢勁!”劉啟寬臉上樂開了花。

作為青海省東部農業大區,西寧市湟中區從2019年開始全面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行動,通過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病虫害綠色防控,以達到保護耕地及生態環境的目的,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使用有機肥,地力提升了,虫害慢慢少了,收獲的糧食口味相當好。加上今年我們種植了抗病、抗倒伏的新品種小麥,收成一定不錯!”湟中區豐祥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樊添德表示,當地農業部門不僅為合作社免費提供了有機肥,就連購買種子和化肥也給予了一定的補貼。

全程實現機械化 提質增效還省力

在西寧市湟中區李家山鎮納家村,一台可以實現蠶豆播種、施肥、覆膜一次性作業的機器格外亮眼。這台叫作“覆膜精量蠶豆點播機”的機器,利用北斗衛星導航和信號基站定位,能夠按照設定的參數自動作業、駕駛。

蠶豆曾是湟中區優勢特色農作物之一。然而,在湟中區對小麥、油菜、馬鈴薯等主要農作物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后,蠶豆這個優勢特色農作物卻一度成了“落后生”:由於種子顆粒不均勻、果實分散,蠶豆產業在推進全程機械化生產中一時遇到了技術瓶頸,導致種植面積大幅下滑。

面對困境,近兩年湟中區農機推廣站積極與青海省級業務部門緊密協作,對農機進行研究、改善、提升,“無人駕駛‘覆膜精量蠶豆點播機’”就是協作成果之一。湟中區農機推廣站副站長馬森算了一筆賬:以前農民播種蠶豆都是手工作業,效率低、成本高,沒有種植規范﹔現在無人駕駛的點播機實現了種植、施肥同步完成,提高了效率、土地利用率,節省了人力,還能讓農民的利潤提高5%左右。

可以實現播種、施肥、覆膜一次性作業的無人駕駛“覆膜精量蠶豆點播機”正在作業。人民網 劉沛然攝

不僅如此,在蠶豆保植、收獲環節,湟中區也取得了不小突破,可以實現無人機飛防病虫害和蠶豆聯合收割,“以往收獲的時候,一輛拖拉機后面要跟50個人撿拾果實,現在一台收割機全部搞定!”說罷,馬森拿起卷尺跟在“覆膜精量蠶豆點播機”后面測量起幅寬。“我們有能力做好蠶豆生產全程機械化推廣,打通蠶豆生產全程機械化最后一公裡。”對做大做強“湟中蠶豆”品牌,馬森充滿信心。

設施建設助增收 提升農戶積極性

西寧市湟源縣申中鄉星泉村土質肥沃,經濟收入以種植業為主,但過去當地農戶的耕種積極性卻不大。提到過去的情況,湟源金和華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祥嘆了口氣——因為缺少倉儲設施,星泉村的農民們隻能將當天收獲的農作物交給菜販子運出去售賣,“多出來一道環節,被壓價不說,還沒法打出自己的品牌。”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農村延伸,整縣推進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促進合作聯營、成網配套。乘著政策的東風,郭祥的合作社在星泉村建造了8間功能齊全的倉庫,農戶耕種的積極性大大提升。

“這8間倉庫可以放1000噸貨,制冷機一開,胡蘿卜可以存一個月左右。農戶們還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錯峰選擇合適的收購價,也能自己走市場。”郭祥合作社的冷鏈保鮮倉庫共投資129萬元,三分之一的資金由政府補貼,他笑得合不攏嘴:“沒有補貼,這倉庫還真建不起來。多虧了政府!多虧了好政策!”

走進西寧市湟中區多巴鎮玉拉村的溫室大棚,暖意盎然,果蔬飄香。2014年來,玉拉村黨支部依托玉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村民們不分農忙與農閑季節,幾乎天天都在溫室裡忙活。如今,玉拉村借助溫室大棚與農技農藝指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初具規模。去年冬天,到當地參與農產品採摘活動的市民達到8000多人次,一個大棚產值達到6萬多元。

正在溫室大棚裡忙碌的西寧市湟中區多巴鎮玉拉村村民。人民網 劉沛然攝

“剛開始市場上對有些品種不認可,賣不上好價錢。”作為村裡溫室大棚承包大戶,李峻直言發展並非坦途。“多虧了湟中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的農藝師長期駐村給我們指導,還幫我們改造大棚,出了不少力。”

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准化生產是產業促進鄉村發展的手段之一。李峻看著大棚裡新引進的吊瓜笑著說:“現在大家伙都不願意休息,都想抓住高峰期多掙錢。5月份瓜就熟了,我們得再加把勁。”

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4月的高原田間一片生機勃勃,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正在高原大地悄然鋪開。

(責編:劉沛然、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