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 全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2022年03月04日08:36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2021年,青海省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一優兩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全力謀劃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農牧業農牧區經濟呈現穩中有增、穩中提質、穩中向好態勢,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做好2022年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省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精神,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牧區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鄉村振興為統攬,以穩定糧食等主要農畜產品生產供給為目標,以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打造為抓手,牢牢守住保障糧食安全、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和耕地保護三條底線,實施“三農”工作八大行動,全面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確保農牧業穩產保供、農牧民穩步增收、農牧區穩定和諧。

  一、確保糧食安全

  (一)穩定糧食面積和產量。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開展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確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產量穩定在107萬噸以上。實施油菜提質增量工程。優化農業生產布局,聚焦主要品種和優勢產區,科學合理劃定糧食、油菜等生產保護區,落實到田頭地塊。實行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精准化管理。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升糧食單產和品質。開展糧食節約減損行動。探索實施糧食作物和重要農產品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國有農牧場要擴大糧油生產。

  (二)強化耕地保護和建設。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守831萬畝耕地紅線。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順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逐級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足額帶位置分解下達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生產,高標准農田原則上全部用於糧食生產。引導新發展林果業上山上坡,鼓勵利用“四荒”資源,不與糧爭地。強化耕地用途管控,嚴格管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鞏固“大棚房”和違建別墅問題專項清理整治成果。穩妥有序開展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落實和完善耕地佔補平衡政策。以引大濟湟等沿黃和湟水流域灌渠為重點,加大高標准農田建設力度,新建高標准農田20萬畝,統籌配套節水灌溉設施,推進穩產高產。加快推進引黃濟寧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建設北干渠二期、引大濟湟西干渠、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等水資源配置工程。持續推進實施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維修養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開展中低產田改造。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鹼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啟動第三次土壤普查。

  (三)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制定出台青海省高原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推進農作物、畜禽種質資源庫建設,提升現代生物育種技術應用水平。強化小麥、油菜、馬鈴薯、青稞、牧草等種源核心技術攻關,推進牦牛和藏羊本品種選育,實現高原優質種源自主可控。實施現代化制種基地、牦牛藏羊良種繁育基地、畜禽和水產遺傳資源保種場、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庫等項目,建設一批牦牛藏羊良種繁育場,改造提升標准化牛改良站,建立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在河湟谷地建設冷涼性作物制種基地。發揮種業聯盟作用,支持科研院所開展種業應用性研究,鼓勵種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和新品種培育,促進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

  (四)提升物質裝備和科技支撐水平。推進農機裝備和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加快智能化農機裝備和果蔬生產、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農機具裝備推廣應用,逐步提升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全面落實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深入實施農牧業科技支撐鄉村產業振興行動,加快先進成熟技術成果轉化。加快集約化育苗、生態栽培等設施農業發展,加快推廣平衡施肥、綠色防控、標准化飼養、冷水魚陸基養殖等新技術,提高科學種養水平。加強基層動植物防疫體系建設,落實屬地責任,配齊配強專業人員,實行定責定崗定人,確保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責有人負、活有人干、事有人管。做好人畜共患病源頭防控。做好農牧業防災減災救災,推進智慧農牧業氣象服務平台建設,提升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精准化程度和成果高效應用,增強極端天氣應對能力。加快山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和中小型水庫安全運行監測體系建設,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修復水毀災損農牧業、水利基礎設施。

  (五)統籌做好糧食等重要農畜產品調控。健全農畜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推進各部門監測數據共享,強化農畜產品供需信息發布。做好省內外糧食和重要農畜產品產銷合作,健全應急供應保障體系,增強調控能力。深化糧食購銷領域監管體制機制改革,開展專項整治,依法從嚴懲治系統性腐敗。加強智能糧庫建設,促進人防技防物防相結合,強化糧食庫存動態監管。

  (六)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落實耕地地力補貼等糧食生產補助激勵機制,加大對糧油生產重點地區的支持力度,落實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強化化肥等重要農資生產儲備調運。落實小麥、青稞最低收購價制度。支持家庭農牧場、各類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多種糧、種好糧。加快培育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專業服務公司、農牧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層供銷社等主體,聚焦關鍵作業環節和傳統經營戶,大力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托管服務。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糧食生產者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開展訂單農業、加工物流、產品營銷等。

  二、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七)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嚴格落實“四個不摘”重大要求,保持現有政策總體平穩,抓好“1+5+7+N”有效銜接政策體系落地落實。強化監測幫扶責任,持續落實好“2411”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精准鎖定監測對象,將有返貧致貧風險和突發嚴重困難的農牧戶納入監測幫扶范圍。健全農牧區低收入人口分類救助制度,針對因病因災導致的易返貧人口,及時落實醫療保障、民政兜底和保險救助等幫扶措施,做到及時納入、及時幫扶、及時消除。

  (八)促進脫貧人口就業。把就業作為脫貧群眾增收的關鍵,一手抓產業、一手抓就業。健全完善市(州)、縣、鄉、村就業培訓體系,統籌各類培訓資源,推廣訂單式、點菜式、帶薪在崗式、“通用語言+技能”等培訓模式,加強脫貧群眾短期實用技能培訓和致富帶頭人培訓。深化省內外勞務協作,推進脫貧人口轉移就業。健全就業幫扶長效機制,生態管護等鄉村公益崗位優先向脫貧群眾傾斜。加強返鄉創業載體建設,幫助有條件的脫貧人口自主創業。打造勞務品牌,推動形成聯合式、協作式、技能式就業。延續支持幫扶車間發展優惠政策。支持脫貧地區在涉農項目建設和管護時,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充分吸納農牧區群眾特別是脫貧人口、易返貧監測對象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務工,實現就近就地就業。

  (九)加大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力度。健全集中搬遷村(社區)治理體系,提升搬遷群眾地域歸屬感和融入感。在有條件的集中搬遷安置區建設幫扶車間和產業園,鼓勵易地搬遷群眾在經營現有土地、草場增收的基礎上,就地就近參與二三產業,實現多元增收。持續強化搬遷群眾就業幫扶,確保有勞動力的家庭至少實現1人就業。配套完善基礎設施,統籌推進安置區周邊環境衛生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公用服務設施、產業平台配套設施升級,補齊短板弱項。提升安置區公共服務水平,切實滿足搬遷群眾對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穩妥有序做好搬遷群眾養老、就業、醫保等服務,做好子女入學等各項工作,保障搬遷群眾合法權益。

  (十)強化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推動蘇青協作擴大合作領域、拓展合作深度,持續推進產業、就業、消費等重點領域協作,深化縣區、學校、醫院等結對幫扶。推動聯席會議、高層互訪、考核評價、項目資金管理等相關制度機制落實。繼續協調做好國家部委、對口支援和中央定點幫扶工作。利用好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資源,大力發展農牧區二三產業,推進產業融合。在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框架下,繼續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結余指標跨省域調劑。加強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幫扶資金重點用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在全面支持1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同時,傾斜支持10個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施一批補短板、促發展項目,有計劃開展科技、教育、醫療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

  三、全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十一)著力改善農牧業綠色生產環境。深入實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加大污染源頭防控力度,強化空氣、土壤、水質環境監測評估,嚴格規范標准,提升耕地安全利用水平。全面落實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好重點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強化綠色循環發展。加強科學施肥、生物防治技術推廣應用,繼續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選取部分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農田殘膜回收率。發展節水旱作農業。加大耕地、草原有機認証力度。深入實施長江流域青海段禁捕、黃河流域青海段禁漁和青海湖封湖育魚行動,強化河湖長制,推進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完善提升林長制,健全林業生態補償機制。

  (十二)持續提升特色優質農畜產品生產能力。壓實“菜籃子”市(州)長負責制。加快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建設,穩定生豬生產,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標准化牦牛藏羊生產基地。加快推進高原綠色有機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探索實施蔬菜重點生產區獎補政策。改造提升一批蔬菜設施溫棚。積極推廣露天有機蔬菜種植。推進省外南菜北運基地建設,提高蔬菜應急保供能力。持續發展綠色健康奶業,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加快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推進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提質增效。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支持鄉村特色產品加工。引導各地拓展農牧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畜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十三)健全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加工體系。實施特色產業全鏈條升級行動,開展“鏈長制”試點,著力推進綠色有機產業全產業鏈發展。鼓勵和支持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中小微企業等開展農畜產品產地初加工,提高質量效益。支持農牧業龍頭企業改造升級,扶持培育一批經濟實力強、聯農帶農緊、現代化水平高的領軍企業,提升精深加工能力、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技術創新,開發綠色有機、康養旅游等新功能新業態,促進農畜產品加工業提檔升級。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脫貧產業園和幫扶車間,建設一批產加銷貫通、貿工農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加工園區。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提高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

  (十四)強化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著力打造一批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特色農畜產品品牌。加快農畜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全面推行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証制度,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准化生產。充分發揮農畜產品批發市場流通主渠道作用,加強農畜產品產銷對接。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出口農畜產品。創建電子商務孵化平台,發展農畜產品網上交易。加快實施“互聯網+農業”區域化鏈條化,擴大農牧場直供、消費者定制、網上認種認養、訂單農牧業規模,建立穩定輸出機制,拓展農畜產品出村進城、“青貨出省”渠道。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農牧區延伸,選取部分縣整縣推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依托各類農業展會、東西部協作等平台,推進農畜產品產銷對接。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提升行動,建設縣域集中採購配送中心。

  四、創新推進高原美麗鄉村建設

  (十五)分類推進鄉村建設。堅持農牧民主體地位,樹立鄉村振興為農牧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牧民而建的理念,堅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牧民參與,因地制宜推進鄉村建設。把握鄉村建設時度效,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統籌城鎮和鄉村布局,科學確定村庄分類,充分體現村庄特色和產業特色,確定建設模式。積極推進“多規合一”村庄規劃編制,村庄規劃編制應立足現有基礎,保留鄉村特色風貌,不搞大拆大建。按照規劃有序開展農牧區各項建設,嚴肅查處各類違規亂建行為。保障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等發展用地需求。加強傳統村落、原生態特色村寨、民居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加大農牧區文化遺產遺跡保護力度。明晰鄉村建設項目產權,以縣域為單位組織編制村庄公共基礎設施管護責任清單。組織開展“百企興百村”活動。

  (十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從農牧民實際需求出發推進農村改廁,具備條件的地區推廣水沖衛生廁所,統籌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無害化處理﹔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建設衛生旱廁。統籌做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鞏固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成果,實行台賬管理。推進農牧區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加快完善農牧區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置體系,建設一批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繼續推進農牧區全域無垃圾創建試點。分區分類推進農牧區生活污水治理,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市污水管網向農村延伸。持續改善農牧民居住條件,建設一批高原美麗鄉村和美麗城鎮。保護鄉村原生態。深入實施村庄清潔行動和綠化美化行動。開展美麗宜居村庄、美麗庭院、清潔村庄示范創建活動。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設施管護機制。

  (十七)提升鄉村基礎設施水平。持續開展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建設和山洪溝治理,提高農牧區安全飲水保障水平和自來水普及率。全面提升農牧區電網供電水平,加快偏遠地區電網延伸和覆蓋。開展農牧區交通提質行動,有序推進鄉鎮通三級及以上等級公路,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和危橋改造。扎實開展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加大農村光伏等清潔能源建設力度,推進三江源清潔供暖工程。繼續實施電信普遍服務項目,擴大通訊網絡覆蓋面。加快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優化網點布局,實施“快遞進村”工程,鼓勵發展“多站合一”的鄉鎮客貨郵綜合服務站、“一點多能”的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點,推進縣鄉村物流共同配送,促進農牧區客貨郵融合發展。加強農牧區廣播電視公共基礎設施的運行維護管理,推進服務提質升級。

  (十八)統籌縣域基本公共服務。加大統籌城鄉整合發展力度,建立健全縣域內城鄉一體化的就業、創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政策體系,推動公共服務向農牧區延伸、社會事業向農牧區覆蓋。加快推進以縣域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強化縣域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牧民的區域中心。鞏固控輟保學成果不反彈,提升義務教育質量。實施新一輪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全面推廣學前普通話教育。不斷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扎實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辦好特殊教育。支持基層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因地制宜實現農牧區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照護能力全覆蓋。鼓勵在有條件的地區實施村級日間照料中心和老年食堂建設。深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實施醫保按總額付費,加強監督考核,實現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持續做好包虫病、肺結核、乙肝等地方病、傳染病的防治。落實對特殊困難群體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的分類資助政策。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困難農牧民基本生活。加強鄉村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

  (十九)加強數字鄉村建設。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完善農畜產品監測預警平台體系建設,提升市場價格監測預警、價格調控及公共服務能力和效率。完善農牧區數字化平台建設,提高農牧區經營管理水平。完善應用好青海“互聯網+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台生產調度、行政執法及應急指揮等信息系統功能,全面提升行業監管能力。

  五、扎實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

  (二十)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常態化排查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推動先進支部鞏固提高、中間支部提升晉級、后進支部整頓轉化,筑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戰斗堡壘。推廣村級組織依法自治事項、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等清單制,規范村級組織機構牌子和証明事項,推行村級基礎信息統計“一張表”制度,減輕村級組織負擔。加強鄉鎮、村集中換屆后班子建設,開展農牧區基層干部鄉村振興主題培訓。落實村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用。推進村務監督委員會、村民議事會等建設,嚴格落實村級事務“四議兩公開”制度,加強民主管理和協商。創新完善基層黨組織服務載體、服務方式、服務機制,落實村“兩委”成員輪流坐班、為民代辦、預約上門等制度,為群眾提供便捷服務。

  (二十一)強化農牧區精神文明建設。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組織農牧區黨員群眾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化“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等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創建文明村鎮、文明家庭、五星級文明戶,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支持鄉村振興題材文藝創作生產,推出反映鄉村發展的優秀文藝作品。挖掘鄉村文化本土人才,扶持培育民間文藝團體,開展城鄉文化結對幫扶,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整合利用鄉村基層公共文化體育廣電資源,支持農牧區優秀戲曲曲藝、民族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辦好農民豐收節,舉辦農民藝術節、農耕文化節、農牧民運動會等多種文體活動。深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治理方式。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大力推進移風易俗,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的教育整治。

  (二十二)維護農牧區平安和諧穩定。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實施鄉村“雪亮工程”,推動社會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依法嚴厲打擊“村霸”、鄉村黑惡勢力、黃賭毒盜拐騙以及侵害農牧區婦女兒童人身權利等違法犯罪行為。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深入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實施村級“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持續推進村級法律顧問工作。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調處化解機制,深化“楓橋經驗”青海實踐,做到矛盾糾紛源頭化解,早排查、早發現、早處置。開展農村交通、消防、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風險隱患排查和專項治理,依法嚴厲打擊農牧區制售假冒偽劣農資、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完善青川甘交界地區平安與振興工程長效機制。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責任。健全農牧區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體系,嚴格落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措施。

  六、健全鄉村振興保障措施

  (二十三)強化投入保障。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把農牧業農牧區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中央及省級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農牧業農牧區傾斜,重點用於改善農牧區民生事業。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牧業農牧區的比例。加大地方政府債券對現代農牧業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創新完善財政支農補助方式,積極推進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貸款貼息等補助方式,激活經營主體發展生產、提升效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好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提高農牧區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支持金融機構網點向鄉村延伸,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參與特色農牧業、循環農牧業、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涉農項目融資。推進農牧業政策性保險提標增品擴面。鼓勵農牧業信貸擔保機構做大信貸擔保規模。深入開展農牧區信用體系建設。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牧業農牧區,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農牧區產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

  (二十四)強化人才保障。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高素質農牧民培育計劃,重點抓好致富帶頭人和有技能的農牧民、農村工匠培育。落實人才返鄉創業支持政策,鼓勵農牧區外出務工人員、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在外企業家等人才回鄉就業創業。繼續實施千名大學生服務村集體經濟組織行動。制定“三農”干部隊伍建設規劃,把農村牧區一線鍛煉作為培養、提拔重用干部的重要途徑,持續面向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定向考錄鄉鎮(街道)公務員,城鄉互動、雙向交流。從市(州)、縣(市、區、行委)機關單位和國有企業中選派一批優秀干部到農村牧區挂職鍛煉。健全人才定期服務鄉村等制度。支持和引導高校、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到鄉村兼職或離崗領辦企業。探索建立涉農專業人員“縣管鄉用、下沉到村、服務到戶”新機制,引導各類人才向基層一線聚集,培養一批永不走的工作隊。充分發揮各級黨校和職業技術院校的培訓功能,加大涉農干部和農牧業人才培訓力度。

  (二十五)強化機制保障。深化農村承包地、農村宅基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穩慎推進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規范開展房地一體的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証工作。完善和規范鄉村發展用地政策。開展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回頭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牧區資產管理有效辦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健全農墾國有農用地使用權管理制度。持續深化農牧區公路管養體制改革。深化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深化供銷綜合改革,加快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創新發展新模式。

  (二十六)強化組織保障。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落實機制,完善省負總責、市(州)統籌、縣鄉抓落實的工作領導體制。建立健全市(州)、縣(市、區、行委)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對實績突出的適當激勵,對考核排名落后、履職不力的進行約談。落實領導干部鄉村振興聯點制度。開展《青海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實施總結評估。各級黨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要發揮“三農”工作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等作用,一體承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議事協調職責。推進各級黨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議事協調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建立健全重點任務分工落實機制。加強各級黨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建設,充實工作力量,完善運行機制,強化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責,加快建立協調一致、運行高效的工作體系。

  (二十七)強化作風保障。持續整治“三農”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優良作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杜絕“一刀切”、簡單化,尊重農牧業農牧區工作基本規律和基層創造,因地制宜確定目標任務和推進舉措。堅持實事求是,堅決反對弄虛作假、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堅持穩扎穩打,防止急功近利,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強化重點工作定期調度、現場推進,以釘釘子精神狠抓政策落實、工作落實、責任落實。

(責編:陳晶、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