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堡:讓好日子長長久久

村民在家門口的當歸晾晒廠工作。本報記者 肉旦尖措 攝
剛“出土”的當歸一般有手掌那麼大,給當歸剪根、剪須、修整骨架、晾晒、脫皮,再通過加工廠精深加工,精揀后的上好當歸專供北京同仁堂和省內外藥企。
你能想到,北京同仁堂的藥櫃裡擺放的當歸片,從種植到生產加工,都出自青海農村嗎?而這正是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哈拉直溝鄉魏家堡村當歸生產基地的日常。
魏家堡村總耕地面積668.6公頃,其中當歸種植33.33公頃,初加工后的當歸送往互助縣扶貧產業園區和綠色產業園區進行精深加工,銷售環節也與省內外藥企對接成熟,已經形成了全產業鏈式的發展模式。2020年全村當歸產量達500噸,銷售額500萬元,純利潤200萬元。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精准脫貧政策實施以來,魏家堡人用敢想敢干、勇於創新、持之以恆的拼勁,讓一方水土真正“富養”了一方人。
魏家堡全村506戶1997人,有原建檔立卡貧困戶96戶325人,是當時哈拉直溝鄉貧困人口最多的村。如今,魏家堡村不僅順利脫貧,還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走出了一條鄉村產業聯動發展,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鄉村振興之路,探索出了成熟的“村集體大力扶持,企業自主經營,農戶合作參與,各方共同收益”的產業發展模式。
魏家堡村地處哈拉直溝鄉北部,山大溝深,村民們除了務農,就是跑到互助縣和西寧市打零工,經常陷入“無工可打”的困境,不時有很多沒有技能傍身的村民賦閑在家。如何解決村民的穩定就業,有效推進鄉村振興?“解決穩定就業尋發展”成了擺在魏家堡村黨支部面前的關鍵問題。
能發展什麼產業?什麼產業能夠帶動村民穩定就業,實現村民“在家門口上班”的願望?
建牛場、養藏羊、養雞、養豬……魏家堡山裡的土地上“迎送”了不少牲畜,要麼不繁育,要麼不適合,要麼成本高,要麼不賺錢,總之都沒什麼起色,也都不可持續。“尋發展”的這一路苦難重重,用駐村第一書記孫玉寶的話來說:“走了很多彎路,花了很多冤枉錢,吃了不少苦。”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
為了讓產業發展走深走實,孫玉寶不斷去省外學習、溝通、交流,終於找到了適合的產業——德州黑驢養殖。
“養驢我們有場地,最關鍵的是驢好養活!”經過50頭驢的試養,孫玉寶總結出了經驗,養驢成本低,對環境污染少,驢全身都是寶,驢糞還可以用來施肥。孫玉寶“物色”了不少致富帶頭人,最終找到村裡的能人李卓瑪永山做黑驢養殖負責人,進行規模養殖,還專門跑到山東學習古法熬制阿膠的方法,發展了驢系列:驢皮熬阿膠、驢肉做餐飲、驢蹄做雕刻挂件……
如今,有著300多頭黑驢的養殖基地已是目前全省規模最大的黑驢養殖基地,還開起了餐廳,產業鏈逐漸成熟,並帶動村民穩定就業。
45歲的王秀心在黑驢養殖基地務工,每月工資3000元,家裡日子過得一年好過一年,她說:“家門口上班,就是好!”
一個產業發展起來了,就想做更多的產業。種當歸!在魏家堡村黨支部的引領下,李卓瑪永山當起了“領頭羊”,除了養黑驢、開餐廳,她又帶領大家種起了中藥材,先后解決就業300余人次。
“我們的產業都是實打實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每個環節都需要人。”李卓瑪永山介紹,當歸3月播種,5月拔草,10月收獲,11月至12月完成初加工,來年進行精深加工,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工,農閑時的3個月就能帶動就業200多人,僅在當歸種植一項,年人均增收1萬元至4萬元不等。
而且這兩個企業都有村集體經濟入股,每年公司收益的6%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工人也全部來自村上,不僅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后顧之憂,也讓村民有了長遠穩定的就業渠道。
農民富裕富足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但是產業要想長久惠及群眾,就要扶持就業,讓村民有技能,才能長久富裕富足。
“我們村不一樣,村集體經濟分紅不是直接發到村民手中,是通過提供就業崗位來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孫玉寶說,村上還要打造全省第一家村級物業服務中心,不僅可以規范化進行鄉村治理,還可以將村民納入中心體系,提供就業崗位,以工代賑,讓他們賺取勞動所得。
在駐村幫扶隊伍和村民們的不斷努力下,魏家堡村真正實現了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今年不僅魏家堡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30萬元左右,村民的就業觀念也從原來的被動轉變為主動,並輻射到了周邊鄉村。
初冬的魏家溝山上陽光明媚,天空湛藍,黑驢在慵懶地吃草、散步,山下大塊的彩條布上平整地晾晒著剛採挖的當歸,婦女們戴著彩色的頭巾忙碌其間。孫玉寶欣喜地看著,信心滿滿地談及今后:“‘噠噠驢’農庄、梅花鹿養殖基地項目都提上了日程,明年預計村集體經濟收入能達100萬元。未來,魏家堡村家家戶戶種藥材,家家戶戶養黑驢,過上長長遠遠的好日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大通、平安兩地登上水利部“紅榜”
- 人民網西寧12月17日電 (楊啟紅、談林明)近日,本網從青海省水利廳獲悉,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海東市平安區登上全國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市、區)名單。 據了解,大通縣通過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了適合縣情實際的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機制,探索創建專業化管理和社會化維養結合的工程管護模式,提升水庫管護效率和質量,組建高效穩定的水庫巡查管護隊伍,人員工資納入財政預算,提高管護效率。…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