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財經>>青海·稅務

格爾木:高原新城映昆侖

2021年08月18日16:53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我們撫今追昔,回望格爾木這座因路而建、因路而興的紅色新城,她從無到有再到高質量發展的奮斗歷程,濃縮著中國共產黨帶領高原各族人民建設美麗中國畫卷的生動實踐,昆侖巍峨,兩路精神在這裡代代傳承。

——“格爾木在哪裡?”

昆侖山下,野曠覺天低。高原戈壁大漠,接近天穹的地方人類幾乎難以生存,人少就沒有路。1954年2月,慕生忠將軍率隊開赴西藏的過程中,在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格爾木河沖積平原上,隨行人員面對無邊無際的野草、蘆葦、沙柳和隱流其中的雜亂河道,禁不住問:“格爾木在哪裡?”“我的帳篷扎到哪裡,哪裡就是格爾木。”將軍說。第二天,隊員們醒來的時候,看到一塊牌子插在帳篷旁邊,上面寫著三個大字—“噶爾穆”,這個由6頂帳篷劃定的“噶爾穆”,就是進藏大本營——格爾木的起點。

資料記載,直到1949年時,整個西藏僅有1千米長的便道可以行駛汽車。“我們要在青藏高原開辟一條通往西藏,北連甘肅、新疆的平坦大道。”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將軍帶領19名干部、1200多名民工組成筑路大軍,每人配備一把鐵鍬、一把十字鎬,從格爾木河畔的荒原向世界屋脊進發。筑路隊伍在格爾木河畔、昆侖山口、楚瑪爾河拉開戰場,邊修路邊通車,隻用了79天就打通了300千米公路。1954年7月30日,公路修到了可可西裡,國家撥給了200萬元經費,100輛大卡車,1000名工兵。12月15日,慕生忠率領2000多名筑路英雄,跨越當雄草原,穿過羊八井石峽,直抵青藏公路的終點——拉薩市。7個月零4天的時間,打通25座阻攔的雪山,貫通1283千米的高原公路,付出巨大犧牲,克服天塹阻隔,創造了新中國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慕生忠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坐著汽車進拉薩的人。

“無論是新入職,還是老職工,每一名稅務人都會到將軍樓參加主題活動,賡續紅色基因。回望將士筑天路,砥礪初心學黨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在建於1956年10月的格爾木第一座二層樓建筑旁,國家稅務總局格爾木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王煒凝望著將軍樓介紹說,這裡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曾經居住、辦公的地方,群眾親切稱之為“將軍樓”,成為“兩路精神”的濃縮。

——因路而興筑新城

20世紀50年代,黨中央決策:要把鐵路修到拉薩。青藏鐵路一期工程1958年分段開工建設,東起高原古城西寧,穿過崇山峻嶺,跨越草原戈壁,通過鹽湖沼澤,至昆侖山下的戈壁新城格爾木,全長846千米,1984年5月全段建成通車。國家用於西藏發展的重點物資絕大部分通過這條鐵路並經轉運至西藏,格爾木事實上成為進藏的轉運站,日益興旺發展。青藏鐵路被沿線各族人民群眾譽為團結線、運輸線、幸福線、生命線。

2001年6月29日,青藏鐵路二期開工典禮在青海省格爾木和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同時舉行。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舉全國之力攻堅克難,筑路大軍在生命禁區付出巨大犧牲,不遺余力保護沿途生態環境,推進青藏鐵路建設。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為世界一流高原鐵路。

格爾木堪稱世界最大的城市,轄區面積12.62萬平方千米。“十三五”時期,格爾木公路總裡程由 2950 千米增加到 3294 千米,國內航線增加到 8 條,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 25 萬人次。格敦鐵路、格庫鐵路全線通車。互聯網普及率由 54% 提高到 100%,5G 網絡基本覆蓋城市重點區域。全市新能源並網容量達到 5049 兆瓦,分別佔全省、海西州的 20.6%和 39.7%,東出口光伏園區實現風光儲發電供電一體化發展,特高壓、高壓、低壓輸變電網絡不斷完善。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自創建以來,累計實現鉀肥產量1975.04 萬噸,累計繳納各項稅費65.19億元。

“十三五”期間,僅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享受稅費優惠約14.95億元,增強了發展信心,該企業完成司法重整並實現盈利,近期鹽湖股份已恢復上市。邁向“十四五”新征程,格爾木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隨著豐富資源的開發利用,格爾木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一批鹽湖化工、冶金產業、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和輕工業企業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為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稅務機關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精神力量,針對鹽湖資源企業建立“一企一檔一策”,靶向精准解讀各項稅費優惠政策,用稅收的減法換取創新驅動發展的加法,用優質的服務、細致的舉措、嚴實的作風為鹽湖資源企業提供稅務“春雨”潤澤,為世界級鹽湖基地加快建設全程護航。鹽湖集團財務負責人苗霞說:“去年,我們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1470萬元,今年對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按照去年研發費用測算,今年稅前扣除增加490萬元,實打實減少稅款74萬元,而且第三季度就可申報享受,這為老牌鹽湖制造企業持續研發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我們高質量發展鹽湖產業信心更足了。”

——格爾木的綠色發展

置身於綠樹掩映,湖水環繞的將軍樓公園,面對筑路忠魂英雄雕像和高聳的天路紀念塔,一種頂天立地、眾志成城,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不屈不撓,砥礪奮進的精神直抵人心。格爾木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建平介紹,近年來格爾木市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建設,積極打造綠色生態屏障,戈壁灘開發整治取得實效,綠色發展行穩致遠。

“剛解放時,格爾木一棵樹都沒有。現在市區遍布濕地,樹木成林、郁郁蔥蔥。這是一座同步共和國建設發展崛起的工業新城,城市居民多為天路建設者或‘路二代’,人們敢想敢干,特別開放包容。全市人口大約30萬。”國家稅務總局格爾木市稅務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許平說,他父親是青藏公路筑路人,在格爾木像他一樣的“路二代”可不少,參與見証著格爾木大發展。

我們一行驅車過格爾河,出格爾木市區一路向西,道路兩旁風光一體化的新能源路燈令人耳目一新,碗口粗筆直的楊樹像衛士一樣整齊矗立,枸杞園片片相邊一望無際。汽車行駛30余千米深入戈壁荒漠,沿著一條嶄新的柏油馬路行進至60多千米,我們來到了拖拉海沙化土地生態綜合治理項目——蘇彌山庄。

“這是一項沙漠造血計劃。規劃三期治理3萬畝荒漠,構筑起格爾木的昆山下西效風沙口綠色屏障。歷經種植紅柳防風固沙,種草改良土壤,再到綠化鞏固,目前已經實現一期1萬畝綠色全覆蓋。”青海芝潤農林開發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吳軍民如數家珍地介紹說。2015年底,民營企業黃河實業集團提出該項目,初創人員11月26日來到此處,開始一點一滴的治理和建設。截至目前累計投資4億元,實現種植苗木約400萬株,林下經濟初具規模,種植有機枸杞6350畝,特色中草藥1080畝,藜麥、油菜等500畝等。應用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技術,將改善生態環境與農牧民脫貧致富相結合, 200多員工常住山庄,階段性用工峰值達5000多人,還經常收購羊糞等有機肥增加農牧民收入。2019年7月9日蘇彌山庄揭牌成為青海第一家“中國農業公園”,初步形成了以沙地特色產業帶動文旅康養的綜合發展新格局。

“一方面,大家的保護意識明顯增強,任何時候都首先想到保護﹔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扎實推進,成效實在。空氣沒有味兒,水質變好了,綠色變多了。”格爾木市生態環境局環境監測站負責人祁德林說。群眾的感受是客觀和具體的,市場主體同樣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底色。青海西豫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生產規模為年產電解鉛10萬噸、硫酸8萬噸、黃金2噸、白銀200噸等11種稀貴產品。2020年疫情期間,該企業享受稅收優惠996萬元,減免社保費740萬元。稅費優惠政策直達快享,助力企業高質量綠色發展,2020年該企業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

據了解,最近五年來,格爾木市“放管服”改革縱深推進,94%的行政審批實現集中辦理,102 個高頻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85.2%的政務事項可網上辦﹔累計落實減稅降費43億元,新增市場主體 16755 戶、年均增長22%,民營經濟佔比提高到35%。“十四五”開局之年,格爾木市全力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2021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212.79億元、同比增長5.2%,全市經濟呈現穩中加固態勢。近日,2021中國縣域品牌形象百優縣市榜單發布,格爾木躋身第59名。格爾木市負責同志介紹,扎實推動“十四五”規劃各項工作落實落細,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預計到 2035 年,格爾木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千億元,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建成具有格爾木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來源: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 韓世峰、何新江)

(責編:陳晶、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